原图尺寸:20913×28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68.79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传北齐杨子华勘书图
作品作者:杨子华(传)(存疑)
创作时间:北齐
原作尺寸:本幅25.5x146.8厘米
原作材质:绢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齐杨子华勘书图,卷,杨子华(传),本幅25.5x146.8厘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文士聚集在一起,有动有静,这是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五五六)命樊逊与诸州郡十一位秀才、孝廉校定群书,借邢子才、魏收诸家收藏,共同勘定御府藏书。历代出现许多勘书图,本幅应该是十七世纪时的仿本。
杨子华活动于北齐时代(五五○-五七七),皇祖尝命令非得他的同意,不得为外界人士作画。据说他画马于墙壁,夜间可听到马长声啼叫,似在索取水草;画龙于绢上,当画卷打开和收拾时,常有一股云气围绕,这当然是形容他所画的龙马,已经出神入化,当时以「画圣」来赞美他。 北齐文宣帝在位之时,虽四处征伐扩展领土,对文化也是关心。天保七年(五五六)命樊逊与诸州郡十一位秀才、孝廉校定群书,借邢子才、魏收诸家收藏,共同勘定御府藏书纰缪。勘书就是校书校雠,古来书籍流传,时间长久,难免遭受兵火天灾或其它灾难的损毁,造成散失或残毁。因此,后世学者常搜求前人遗留之书籍,继续传抄,或者再据以刻版印书,但是传写或刊刻,也会引起错误,甚至加以窜改删补,因此,整里古书,必须重新慎重校对。 自秦始皇焚书后,汉代许多帝王都派人整理古籍,其中以成帝时命刘向等人校理秘阁书籍,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校对事件。此后,历代的公私校勘古籍的活动不断。北齐的勘书事件并不特别著名,却因为唐宋以来流传著北齐勘书图受到重视。 画中前段四人坐胡床上,或展卷阅读或持笔书写,另两人一以手推拒,一以手相招。床上有果有酒有笔砚,男女仆人,有持懒几有拥隐囊提酒壶端酒杯;后一段,两床相对,有人稍事休息,有人托腮沉思。这一件作品,从画风上判断,当然不是六世纪的作品,应该是十七世纪时的仿本。历代对于勘书图出现许都大同小异的本子,如本院有传五代丘文播文会图,其主题也就是本卷的前一段,因此本卷的后一段,再参见波士顿美术馆宋人勘书图,就可以使原貌更加完整。
▼黄伯思本幅行书题跋
仆仆顷岁尝见此图别本,虽未审画者书名,特观其人物衣冠,杂,意谓后魏北齐间人作。及在洛见王氏本题云“北齐勘书图”,又见宋公次道书,始知为杨子华画。其所写人如邢子牙、魏收辈,岂在其间乎?宜其模矩乃尔。今观此本,益知北土人物明甚,则知子华之迹为无疑。唐阎令称子华,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令详其迹,信然。第它本尚馀两□,有启轴隐几而仰观者,有执□而沈思者数辈。盖当时画此,不但一通也。李正夫资暇谓茶托始于唐崔宁,今北齐图画已有之,则知未必始自唐世,亦犹萧梁已有紫囊盛笏,而唐史谓始于张九龄者同也。观者宜审定之。政和丁酉(一一一七年)岁八月五日,武阳黄伯思长睿父于楚州衮华堂观。
北齐杨子华。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画圣。
溥心畬卷首:北齐杨子华勘书图。黄伯思跋。心畬。
青州从事、寿命昌永、正谊书屋珍藏图书、富春董氏收藏书画记、(一印不辨)、(半印不辨)、王诜晋□家藏、秘古文艺之印、省心斋、(鼎形印不识)、□□子孙宝之、敬斋、伊通齐颖雪泥鸿爪、□□真赏(糢糊不辨)、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志趣非常、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
经史‧故事、勘书图、人物、高士、侍从、文房用具、文玩、琴棋书画、器用、饮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