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蜀素帖》全卷

米芾行书《蜀素帖》全卷

米芾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米芾蜀素帖卷_01
米芾蜀素帖卷_02
米芾蜀素帖卷_03
米芾蜀素帖卷_04
米芾蜀素帖卷_05
米芾蜀素帖卷_06
米芾蜀素帖卷_07
米芾蜀素帖卷_08
米芾蜀素帖卷_09
米芾蜀素帖卷_10
米芾蜀素帖卷_11
米芾蜀素帖卷_12
米芾蜀素帖卷_13
米芾蜀素帖卷_14
米芾蜀素帖卷_15
米芾蜀素帖卷_16
米芾蜀素帖卷_17
米芾蜀素帖卷_18
米芾蜀素帖卷_19
米芾蜀素帖卷_20
米芾蜀素帖卷_21
米芾蜀素帖卷_22
米芾蜀素帖卷_23
米芾蜀素帖卷_24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1)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2)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3)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4)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5)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6)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7)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8)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9)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10)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11)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12)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13)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57719×3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500.04 MB

下载格式: PN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米芾蜀素帖

作品作者:米芾

创作时间:北宋 /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

原作尺寸:本幅27.8x270.8厘米

原作材质:本幅绫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米芾蜀素帖,卷,米芾,行书,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本幅27.8x270.8厘米、引首27.8x58.4厘米、拖尾27.8x173.1厘米,本幅绫本、拖尾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米芾(1051年-1108年),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世称米南宫。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收藏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列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法深受王献之的影响,其字有一种俊逸疏爽之气,在北宋四大家中,笔法和书写速度最为灵活多变。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所用的蜀素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绢,于宋神宗庆历年间在四川所造。关于“蜀素”的来源,据卷上的题识,米芾提到这是东川地方所织造的,而东川即四川梓潼,因此有“蜀素”之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评价此帖如狮之捉象,以全力赴之,充分展现了米芾运笔提按顿挫之间的独特魅力,以及他自言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与“独得四面”的书法特色。

  《蜀素帖》创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的秋天,当时米芾接受了湖州(今浙江吴兴)官员林希的邀请,在林氏收藏多年的珍贵蜀素上自书了八首各体诗。尽管书写于乌丝织成的界栏中,但米芾的行笔却飞扬恣肆、神采生动,完全不为格式所拘束。这幅作品是米芾摆脱古人影响,形成自我书风的重要里程碑。

  米芾不仅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还兼善诗文和绘画,且富于收藏,精于鉴别,这使得他的艺术创作更为丰富和具有深度。《蜀素帖》中,米芾将各种书体融会贯通,八首诗作各具特色,通幅字迹极尽变化之能事,沉着与轻盈的线条交织挥洒,墨色浓淡相间,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触感相得益彰,尤其是后半部分,笔意愈发畅达奔放,充分展现了米芾追求古法而又勇于创新的成熟风格。

  《蜀素帖》不仅是米芾个人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宋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繁体釋文

  拟古。青松勁挺姿,凌霄恥屈盘。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烟,旖旎雲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吳江垂虹亭作。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霜(旁改作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常娥稱客星。時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誦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書盡剪江波。

  重九會郡樓。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杜郎閑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里。震澤乃一水,所占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云形大地。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幽撡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飈,暮返光浮袂。雲盲有風駈,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紛紛夸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

  送王渙之彥舟。集英春殿鳴梢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璧湖山兩清(一清字點去)照。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淫朋嬖黨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迩業(業字點去)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徑資,取捨殊塗莫迴首。元祐戊辰(一0八八年)。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简体释文

  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旁改作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飚,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驱,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一清字点去)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迩业(业字点去)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元祐戊辰(一0八八年)。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题跋

  ▼林希本幅行书

  庆历甲申岁,东川造蜀素一卷,藏余家者二十馀年。今既装褫,将属诸善书者题其首。熙宁元年,戊申三月丙子,吴郡记。希子中。印记: 至道无为。

  ▼胡完夫本幅行书

  熙宁八年四月十四日,与东海徐道渊、成都闾丘公显同赴子中卲氏东园之招,观此数遍。晋陵胡完夫题。

  ▼秦伯镇本幅行书

  秦伯镇书蜀道难已下。

  ▼董其昌本幅行书

  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余先得摹本,刻之鸿堂帖。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时徐茂吴方诣吴观书画,知余得此卷,叹曰:“已探骊龙珠,馀皆长物矣。”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复自宽曰:“米家书得所归。”太学名廷,尚有右军官奴帖真本。董其昌题。印记: 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

  ▼陈焘本幅行楷书

  万历乙卯长至日。海昌陈瓛观,曾孙陈焘珍玩。印记: 陈焘之印。

  ▼董其昌引首行书

  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凡二十馀年,竟为增城有,亦是聚于所好。今方置棐几,日夕临池,米公且有卫夫人之泣,余亦不胜其妒也。董其昌题。

  ▼清高宗引首行书

  犹看蜀素存米老,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辞固云颠颇具英。磬折香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癸卯仲春上澣。御题。印记: 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沈周拖尾行书

  襄阳公在当代,爱积晋唐法书,种种必自临拓,务求逼真。时以真迹溷出,眩惑人目,或被人指擿,相与发笑。然亦自试其艺之精,抑试人之知。如此所以名书,于宋与蔡苏黄为四大家。后之人,恶敢议其劣,亦不容谀其优矣。汪君宗道持其所书杂咏织行绫卷索题,佛头上岂可作罪过。但以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因掇以塞其请云。正德改元八月下浣,后学沈周。印记: 沈氏启南、白石翁、有竹居。

  ▼祝允明拖尾行书

  南宫帖。予见数本,每见未尝无所得。此藏汪宗道家,尤为精粹。余比有意学米,安得常对面也。临别漫志于尾。唐宋书苑大家,不过数辈,宗道皆能致之。欧阳公谓物长聚于所好,信哉。祝允明书。印记: 允明、希哲、枝山。

  ▼文徵明拖尾行书

  嘉靖丁巳十月三日。长洲文徵明观。印记: 文徵明印。

  ▼顾从义拖尾楷书

  蜀素一卷,乃庆历四年甲申东川所造,东园邵子中藏于家廿馀年,至熙宁元年戊申装褫成卷,先记其尾,虚其首,以将属诸善书者。庆历至熙宁,二十馀年矣。至熙宁八年乙卯,胡完夫,徐道渊,闾丘公显,观于子中家,展转数遍,亦题其尾,尚其素也。至元祐三年戊辰始为米溪堂书。熙宁至元祐,又几二十馀年矣。子中,完夫诸公爱其素如此,不知诸公及见溪堂之词翰否乎。余自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得见于长安友人家,倾囊以构之。余素爱米书,见者不下廿卷,此卷五百五十六字,诗体具备,墨妙入神,真秘玩也。且自庆历至今,五百二十馀年矣,完好如故,又为沈石田,祝枝山,文衡山三先生所赏鉴,尤为可宝。余每以此卷自随,一日过吴中,谒衡山先生,独不携此,适有覆舟之厄,先生曰:“米书在否?”曰:“否。”先生曰:“岂无神物呵护至此耶?”嘉靖三十年辛酉闰五月,研山居士顾从义,北上舟南阳闸,展卷谨识。

  ▼王衡拖尾行书

  右米书盖以老法用秃笔者,遒古可爱。甲辰闰九月九日王衡题于春水船。印记: 王衡之印、太史氏。

  ▼董其昌拖尾行书

  崇祯七年,岁在癸酉子月。申甫计偕入都门,再观于东华门邸中,一似米老重观研山,第无玉蟾蜍泪滴之恨。董其昌识。时年七十九岁。

  ▼高士奇拖尾

  宋米南宫书蜀素真迹至宝,康熙丙寅春日,购于海昌陈氏,白金伍伯两,辛未八月,朗润堂重装。印记: 朗润堂。

  ▼董诰隔水一楷书

  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驸福隆安家,不戒于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题什纪其事。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使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戊申孟夏,御识。臣董诰奉敕敬书。印记: 臣诰(连珠印)。

  ▼董诰隔水二楷书

  御制题东竺菴慈柏。松以千年称,柏以万年号。柏久于松见群芳谱。是柏久于松。禹植古曾耀,见类函山川纪异。兹则以慈名,古也重兼少。郁葱群枝擢,盘屈一本抱。叶偶橅米芾帖,甲松乙柏诮。凌霄不自立,柏见吐子效。柏岂有是哉,颠语真堪笑。每爱芾字而薄其诗,谓之颠语至末句,更云:“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则更不知何谓。张照频临此帖,何未致一语耶。乾隆己酉季春月,臣董诰奉敕敬书于米芾蜀素帖卷后。印记: 臣诰(连珠印)。

  ▼清高宗包首行书签

  米芾书蜀素帖。神品。印记: 乾隆宸翰。

印记

  作者印记

  米姓之印。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重华宫鉴藏宝、古希天子、八征耄念之宝、绘月有色水有声、见天心、半榻琴书、水月两澂明、妙意写清快、研露、茹古含今、用笔在心、笔花春雨、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天籁阁、神品(连珠印)、项元汴印(重四)、子京父印(重二)、子孙世昌(重一)、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子京所藏(重三)、檇李项氏士家宝玩、墨林秘玩(重四)、项子京家珍藏(重二)、墨林子、项叔子、子孙永保、忠孝之家、项墨林鉴赏章(重一)、子京、退密(重一)、宫保世家、吴廷、吴廷(重一)、顾九锡印、陈焘印、陈之阊印、希亮珍玩、高士奇图书记、江邨秘藏、高士奇(重一)、清吟堂、高詹事、竹窗(重一)、一乡看侍老莱衣、澹人、萧兀斋、江邨(重二)、齅香斋、北野、王鸿绪印(重二)、俨斋秘玩(重一)、俨斋、俨斋、俨斋、鸿绪(连珠印)、云间王鸿绪鉴定印、傅恒、春和居士、(四印不辨)、民□之印。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第三册,页1519-1523。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55-60。

赏析

米芾生性常喜欢到太湖之畔游山玩水,吟诗赏石。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的九月,应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之邀请,赴太湖近郊的苕溪游览。正值时宜,米芾遣兴抒怀之余赋诗数首。临行前,林希取出珍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请他题写诗文。米芾信手而成此《蜀素帖》。

  米芾用笔“八面出锋”,于变化中显沉着笔力,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其“刷”字之风。《蜀素帖》通篇用笔纵横挥洒,动荡摇曳,骏急痛快。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刚柔相济的姿态、痛快淋漓的气势与沉着痛快的风格。

  此书作中,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如“初”字,形成悬崖勒马之势,其八面出锋之感尽显淋漓尽致。然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如“便”字;有时在落笔,如“醉”字;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如“年”字,这实则是米字富于变化的魅力之所在。

  “竖”丰富多姿。如轻起轻收发力于中段的“尖头悬针内偃竖”,如“华”字,“柳叶竖”如“苎”字。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或以字的主笔形式出现,或以丰富字本身的形式出现,或以传承笔意的形式出现,等等。

  “撇捺”笔的挥洒变化赋予了米字势不可挡的气魄。如“丿”有“一波三折撇”“立势撇”“挑撇”等。如在行笔过程中“厌”字的一波三折,“笺”字的遒劲有力,“会”字的笔断意连等。捺则呈现出或顿笔实收,或锋芒毕露的万千形式。撇捺摆宕感强烈,如人之手足,呈姿态万千之状。

  《蜀素帖》中“钩”可分为“蟹爪钩”如“水”字,“上挑钩”如“拟”字,“平拖钩”如“鹤”字等。用笔皆干脆爽利,内含骏健豪劲之美,呈现出丰富的用笔变化。

  《蜀素帖》其结体方面特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笔划粗细的对比。通篇结体奇险率意、变换灵动,字的笔划粗细对比极其鲜明。如“种”“诗”“郡楼”等字,笔画以粗细、长短、斜正相倚。粗细变化甚大,粗处如苍天古树,细处如绣花针般,相得益彰地增强了单字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其二,表现为空间疏密的对比。此作字的笔划空间疏密节奏变化灵动,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或紧凑或疏朗的点画与字结构本身形成强烈的对比,疏密有度的线条与富有气势的笔态相生相济。

  《蜀素帖》自起笔到落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容处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跌宕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掩卷则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

  从总体看,《蜀素帖》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欹正错落交互补衬,浓淡枯润、疏密虚实,此起彼伏,形成了完美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之态。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特色。

  《拟古》二首刚开头稍显规矩,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秾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其行距虽大小不一、俯仰倾侧,可整体的行列又是气脉连贯的;虽然每个字倾斜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倾斜的程度和方向相互呼应,左右移动的角度相互抵消,每个字轴线端点连接使体势在感觉上仍然是一条直线,以不等之直,达到了平衡,成为一股隐在的凝聚力。[8]

  《蜀素帖》书写在丝绸织品上,由于不易受墨且书写迅疾,故而出现较多的枯笔。通篇墨色浓淡相兼,笔墨形态丰富。或完全以枯笔为之,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或顿挫分明且迅疾“刷”出,形成痛快淋漓之势,很好地将墨色的干湿浓淡游刃有余地融入笔画之中,在富于节奏的起伏中使笔墨不燥不润,对比鲜明。正如李日华《评书帖》中所言:“挥霍迅疾,中含枯润,有天成之妙。”笔酣墨饱之处气势飞舞,字里行间蓄积充沛势能,枯墨飞白之处朦胧虚灵,若隐若现的线条蕴涵着无限妙趣。

  此卷《蜀素帖》的最大的价值是,它作为米芾传世真迹而存在,而且因为丝织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笔又快,所以线条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这使得在现当代的书法作品研究中,它能作为区别真伪的权威参考,同时,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这位“米颠”当年的风格与特点。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