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楷书《集古录跋》全卷

欧阳修楷书《集古录跋》全卷

欧阳修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1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2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3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4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5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6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7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8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09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0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1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2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3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4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5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6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7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8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19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20
欧阳修《集古录跋卷》_21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1)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2)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3)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4)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5)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6)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7)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8)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9)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10)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11)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12)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47990×23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216.24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宋欧阳修集古录跋

作品作者:欧阳修

创作时间:北宋 /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原作尺寸:本幅27.4x171.2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卷,欧阳修,楷书,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本幅27.4x171.2厘米、引首108.6厘米、拖尾27.3x272.5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卢陵(今吉安)人。曾任朝廷礼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等职,谥文忠。嗜古好学,博通群书,文与韩愈等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独具风格,唯为博学所掩,世人罕知其能书。苏轼称欧阳公书云:「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可谓形容尽妙。而欧公自云:「余因李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云云。」今观其书,于颜为近。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全卷以楷书写成,清逸脱俗,结字严谨,用笔横轻竖重,提按顿挫分明,貌似平静而内蕴灵动。计有「汉西岳华山碑」、「汉杨君碑」、「唐陆文学传」、「平泉山居草木记」四段,合装为一卷,写于治平元年(1064),内容与《集古录跋尾》印本有出入,应为当时的稿本。

  《集古录》为宋代金石学之代表名作。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共十卷,广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并加以详细解说。院存欧阳修手迹仅见「汉西岳华山碑」、「汉杨君碑」、「唐陆文学传」、「平泉山居草木记」四段,合装一卷。写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 全篇楷书,清逸脱俗,结字严谨而不刻板,工整而尚灵动。用笔横轻竖重,提按顿挫分明,外貌平静而内蕴灵动。宋苏轼尝言:「文忠用笔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眉丰腴,进趋晔如也。」可谓形容尽妙。墨迹部分内容和文集刊印之文字有些许出入,可能是在原稿或誊清时的笔误,后在刊刻文集时再加以修改订正所致。

繁体釋文

  第一則

  右漢西嶽華山廟碑,文字尚完可讀。其述自漢以來云:「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禪之禮,巡省五岳,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僊殿,門曰望僊門。仲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虛。孝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歲時往祠。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所立碑石文字磨滅。延熹四年,弘農太守袁逢,脩廢起頓,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孫府君諱璆。」其大略如此。其記漢祠四岳事見本末。其集靈宮,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余於集錄,可謂廣聞之益矣。治平元年(1064年)閏月十六日書。

  第二則

  右漢楊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滅,惟其銘云:「明明楊君,其姓尚可見尔。」其官閥始卒,則粗可考云:「孝順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見。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璠之質,詔拜郎中,遷常山長史,換犍為府丞。非其好也,迺翻然輕舉,宰司累辟,應於司徒,州察茂才,遷鮦陽侯相,金城太守。南蠻蠢迪,王師出征。拜車騎將軍從事,軍還策勳,復以疾辭。後拜議郎,五官中郎將、沛相。年五十六,建寧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終始頗可詳見,而獨其名字泯滅為可惜也。是故余嘗以謂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顧其道如何尔,不託於事物而傳也。顏子窮臥陋巷,亦何施於事物耶?而名光後世,物莫堅於金石,蓋有時而弊也。治平元年(1064年)閏五月廿八日書。

  第三則

  右陸文學傳,題云自傳,而曰名羽字鴻漸,或云名鴻漸字羽,未知孰是。然則豈其自傳也?茶載前史,自魏晉以來有之,而後世言茶者必本鴻漸,蓋為茶著書,自羽始也。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多置一瓷偶人,云是陸鴻漸,至飲茶客稀,則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矣,而此傳載羽所著書頗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豈止茶經而已也,然佗書皆不傳,獨茶經著於世尔。

  第四則

  右平泉山居草木記,李德裕撰。余嘗讀鬼谷子書,見其馳說諸侯之國,常視其人賢愚材性,剛柔緩急,而因其好惡喜懼憂樂而捭闔之,陽開陰閉,變化無窮,顧天下諸侯,無不在其術中者。惟不見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說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無欲,而禍福不能動,利害不能誘,此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也。是聖賢之所難也。

简体释文

  第一则

  右汉西岳华山庙碑,文字尚完可读。其述自汉以来云:「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仲宗之世,使者持节,岁一祷而三祠。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寖用丘虚。孝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岁时往祠。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所立碑石文字磨灭。延熹四年,弘农太守袁逢,脩废起顿,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孙府君讳璆。」其大略如此。其记汉祠四岳事见本末。其集灵宫,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于集录,可谓广闻之益矣。治平元年(1064年)闰月十六日书。

  第二则

  右汉杨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灭,惟其铭云:「明明杨君,其姓尚可见尔。」其官阀始卒,则粗可考云:「孝顺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见。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玙璠之质,诏拜郎中,迁常山长史,换犍为府丞。非其好也,迺翻然轻举,宰司累辟,应于司徒,州察茂才,迁鲖阳侯相,金城太守。南蛮蠢迪,王师出征。拜车骑将军从事,军还策勋,复以疾辞。后拜议郎,五官中郎将、沛相。年五十六,建宁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终始颇可详见,而独其名字泯灭为可惜也。是故余尝以谓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顾其道如何尔,不托于事物而传也。颜子穷卧陋巷,亦何施于事物耶?而名光后世,物莫坚于金石,盖有时而弊也。治平元年(1064年)闰五月廿八日书。

  第三则

  右陆文学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魏晋以来有之,而后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瓷偶人,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矣,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佗书皆不传,独茶经著于世尔。

  第四则

  右平泉山居草木记,李德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说诸侯之国,常视其人贤愚材性,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阴闭,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说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也。是圣贤之所难也。

題跋

  吳與弼引首行書

  先賢遺跡。後學臨川吳与弼書于京口驛。

  趙明誠行書

  右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四。崇寧五年(1106年)仲春重裝。十五日德父題記。時在鴻臚直舍。

  趙明誠行書

  後十年於歸來堂再閱。實政和丙(原為甲字旁改丙字)申(1116年)六月晦。印記: 趙明誠印章、趙氏藏書之印。

  趙明誠行書

  戊戌(1118年)仲冬廿六夜。再觀。

  趙明誠行書

  壬寅(1122年)歲除日,於東萊郡宴堂重觀舊題,不覺悵然。時年四十有三矣。

  米芾行書

  芾多識前輩,唯不識公,臨紙想其風釆。丙戌(1106年)八月旦。謹題。

  韓元吉楷書

  歐陽文忠公集古所錄,蓋千卷也。頃嘗見其曾孫當世家,尚二百本,但跋尾及一二名公題字,其石刻謂離亂後逸之爾。今觀此四紙,自趙德父來,則在崇寧間已散落也。不然,豈其藁耶?以校文集所載,多訛舛脫略,是當為正,而楊君碑,文集則無。惟中宗作仲宗,建武之元作孝武,恐卻乃筆誤也。然德父平生自編金石錄,亦二千卷,又倍於文忠公,今復安在?公所謂君子之垂不朽,不託於事物而傳者,真知言哉。三復嘆息,淳熙九年(1182年)重五日,穎川韓元吉書。

  朱熹行書

  集古跋尾,以真蹟校印本,有不同者,韓公論之詳矣。然平泉草木記跋後,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誚文饒處富貴,招權利,而好奇貪得,以取禍敗,語尤警切,足為世戒。且其文勢亦必至此,乃有歸宿。又「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之下,印本亦無「也」字。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正云。十二年(1185年)四月既望,朱熹記。

  朱熹行書

  華山碑仲宗字,洪丞相隸釋辨之,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非歐公筆誤也。

  尤袤行書

  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楊統碑跋,歎其名之磨滅,蓋公偶未攷尔。統以建寧元年三月癸丑卒,而跋以為五月,當由筆誤。淳熙十五年(1188年)季冬廿三日。錫山尤袤觀。

  洪邁行書

  邁前此多見集古諸跋,已書於順伯所藏序錄中,晦庵引隸釋所辨仲宗假借字是也。延之以為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切以為未然。以六一翁翰墨論議,其當珤翫,正不待米老也。慶元元年(1195年)十二月廿一日。洪邁書。印記: 鄱陽洪邁。

  方從義行書

  前輩謂宋為小三代,觀斯卷令人起敬起慕,方從義拜識。印記: 方壼書印。

  胡儼行書

  此卷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四:首漢西嶽華山碑,次漢楊公碑,次平泉草木記,次陸文學傳,皆公親書也。又有米南宮、趙德父、韓元吉、朱文公、尤延之、洪容齋諸公題識,誠寶翫也。流傳好事多矣,今歸秋官(秋官下缺三字),而儼得拜觀,不能釋手,謹識。永樂十年(1412年)夏五月四日,豫章後學胡儼識。印記: 胡儼若思、國子祭酒、頤菴。

  李賢行書

  宋朝名儒鉅公多矣,而好古博雅,無如歐陽公焉。吾於集古一錄見之。昔司馬遷作史記,先儒以為博雅不足,至歐公修五代史,後世無得而議之。信非博雅之足不能也。雖然,前代金石遺文,向無此錄,歷年至今,其不泯滅者鮮矣。今也得公是錄,而永傳於世,蓋博雅之中,而又有忠厚之意寓焉。公沒之後,世之名儒,慕公為人,於公之遺文,又能存之而不泯,即為善獲報之理也。然(原本塗去)四段跋尾,與印本同異,及所言詳略,諸賢已論之矣,茲不復贅。天順二年(1458年)歲次戊寅,秋七月望後二日,後學南陽李賢書。印記: 浣齋、制外安內、濯舊來新。

印记

  作者印记

  修。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宣和(重一。鸟文葫芦印)、王厚之章、王氏合章(跨页骑缝印二组。又有仅存半印者二方)、黄氏石翁、清、权、方壸书印(一重印钤于拖尾题跋)、斗壹(连珠印)、荆国□□(半印)、平阳刘氏书画(重一)、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孙氏(重三。二为半印)、河北棠村(重七)、安定、梁清标印、蕉林、蕉林梁氏书画之印、苍岩子、苍岩(重二)、蕉林居士、蕉林书屋、冶溪渔隐、臣阮元私印(重一)、陆堇庭氏审定名迹、(跨页骑缝五半印。印文不可辨)、(拖尾朱熹题跋处半印一不可辨)、(卷尾处一印模糊不可辨)。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三册,页1401-1404。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38-42。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二册,页41-51、239-240。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