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33600×3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284.58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张瑞图论书卷
作品作者:张瑞图
创作时间:明代 / 1624年
原作尺寸:纵25厘米,横274厘米
原作材质:绫本
收藏位置:安徽省博物馆
张瑞图《行书论书卷》,绫本,纵25厘米,横27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张瑞图行书论书卷》作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时瑞图五十四岁。基本上具备了他书法的特点,代表了他中年的水平。
在章法上紧压字距,疏空行间,使整幅书法的行气之间,呈现出一种有序的控制,不仅避免了散漫无章、眼花缭乱的现象,而且在横向展开的长卷上造就了满纸烟云、一泻千里的气势,给观者在视觉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令人有荡气回畅之叹。
用笔上方峻刻峭,多使偏侧之锋,起笔以挫为主,落笔起止斩斫,翻折顿挫迅捷,提按起伏坚韧有力,横撑竖持跳跃使转,夸张多变—奇险莫测。笔画伸展倾斜度颇大,才以轻捷的露锋落墨,随即铺锋重重带过,至折转处又突然翻折笔锋,用尖刻的锋颖与锐利的方折及紧密至不透风的横画排列相结合,形成折带摇荡的鲜明节律。这种大翻大折、突出横向的动态,一变历代行草书以圆转取纵势的笔法,代之以方峻峭刻取胜。
整卷作品非常和谐,其以方折之笔横斫,以连绵之势密布,以宽舒之阵排列,屈突又缓徐,硬辣又飘逸,局促又拓展,撑挫又连绵,用众多的反常又合度的笔法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这种“壮美”,既是在艰难跳荡中臻至和谐的美,也是在凛厉捕杀中寻求平和的美,更是一种由悲怆激越转向平和放逸的美。此处其在挫与撑的变化和统一之主旋律中,还讲究墨韵的变化,笔墨丰满敦厚,气象淋漓酣畅加之笔画实重,少见轻飘之笔,故而形成了有别于前人和时人的鲜明个人特点。此卷乃中年行草,比之晚年草书更见平和散淡,不仅转折处多婉转而少侧锋偃笔,且结体虽奇崛,风格虽猛利,但并未失之狂诞。其书写的特征与当时的心态互为表里:在“禅味”的书法中化解胸中的痛苦和无奈。由此也证明了他是一位善于进取、勇于创造的大师。他的进取曾使自己从一介寒士跃而跻身朝廷重臣之列,他的创造又使自己从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锤炼成一个艺术的胜利者。
汉武帝好道凭虚欲仙,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者丧目,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孟光禄书如崩厓人见可畏,李斯书世为冠冕不易施设,张芝经奇锺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皆善能书,奉勅遣臣评古今书,臣既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圣旨委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伏愿照览谨启,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内侍中尚书令袁昂启。臣谓锺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萧思话书走墨连绵,笔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薄绍之书字势蹉跎,若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臣浅见无闻,暗於明灭,宁敢谬量山海,以圣命自天,不得不斟酌是非,过失如获汤炭。天启甲子夏五书於椰子书院,张长公瑞图。
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共15开)
张瑞图水墨山水轴
张瑞图《行草书杜甫诗》书法资料
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共8开)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卷
张瑞图草书《郭璞游仙诗》书法资料
张瑞图行草书《前赤壁赋卷》书法资料
张瑞图《后赤壁图卷》书画合璧图全卷
张瑞图草书《桃源洞口诗》
张瑞图行书《论书卷》
张瑞图《草书书诗扇面》
张瑞图《草书七言诗》法帖墨拓
张瑞图《草书诗卷》
张瑞图大字行书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