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剔红流觞宝盒,漆器,清代乾隆,1736-1795年,高7.3公分、径18.2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蔗段式,子母口,平底,侧壁饰朵花纹,盖面雕刻山水人物,乃描绘王羲之于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初三日),王羲之(303-379)与谢安(320-385)、孙绰(320-377)等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举行祓禊之礼(在水边戒浴的礼仪)后,曲水流觞聚饮。盒底髹黑漆,中央阴刻填金三行楷书款:「大清乾隆年制」。器内壁髹黑漆,盖内中央阴刻填金器名:「流觞宝盒」。在此次雅集中,王羲之完成后人传颂千古的「兰亭序帖」书迹,在宋代以后的工艺品中,「兰亭脩禊」与「曲水流觞」题材一再出现,明清文人也喜爱沿著自己觅得的弯曲溪水,与同好流觞聚饮,一方面或吟诗,或书画,一方面遥想当年书圣心情。在紫禁城东北隅有一单独围出的范围,有独立的宫殿与花园,原是明代宫妃养老之所,康熙年间改称宁寿宫,供太后居住。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高宗斥资一百四十三万馀两改建,以作为他归政后怡养天年之所,后来他虽作了三年多太上皇,仍住在养心殿,未曾移居宁寿宫。 在宁寿宫的花园内,修筑了一座禊赏亭,亭内建了流杯渠,作为宫内曲水修觞之处,显示出清高宗对「曲水流觞」的风雅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