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作品简介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终南太华,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溪山行旅图款识
范宽向来被视为山水成立期的大师,可惜生平不详,只知他曾隐居终南、太华,晚年来往于开封、洛阳间,但未入朝任职,大约一○二五年时还在世。本幅被公认为他的真迹,甚至视为宋代山水画的代表形象。 画中山水并非模仿真实空间为目标,而是巧妙地在近、中、远三段式的基本构图中,藉推远主山、拉近中景、突显近景渺小行旅与主山巍峨崇高的对比等手法,创造了一种如临其境的壮硕山水之趣。 画幅右下角树荫中藏有「范宽」二字款,左下脚则有「忠孝之家」印,为钱勰所有,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溪山行旅图》便是范宽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而在该画作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因而被确认为范宽真迹。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作品背景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范宽还善画雪景,此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而在该画作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因而被确认为范宽真迹。
尽管画幅右上角有董其昌楷体写就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但因宋画多穷款,且《溪山行旅图》在明代以前的流传轨迹无从可考。直到1958年,彼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在画迹边角处,大海捞针似的寻觅见隐蔽在怪石丛林中的“范宽”二字,时隔千年,这才拨开迷雾,虽并无落款钤印,但千百年来,这边角之名却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创作中无法逾越的巅峰。如今,前去博物馆探寻《溪山行旅图》真迹的游客们,每每都要“寻找范宽签名”。
画作内容
该画作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
该画作画幅右上角上有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用楷体工整写就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
在该画上还有很多收藏者的题款,包括具有明显宋代特点的“御书之宝”方的印文、印色,画卷上还有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印鉴。
款识:范宽
题跋:董其昌,诗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印记: 宗伯学士、董其昌印
印记: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赏之宝、乐善堂图书记、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御□之印、蕉林秘玩、观其大略、(一印漫漶不辨)、忠孝之家。
作品赏析
范宽先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俗名芝麻皴)塑造出岩体的向背纹及质感。在轮廓和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般坚不可摧的风骨。整幅面无论是山体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浑厚,涌出一股强烈的雄壮逼人之气势,在这股气势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线似平经它一压也变得黯淡了,给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层层深厚”的审美感受。
溪山行旅图局部
该画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该画作的主题。
溪山行旅图局部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宋画第一。”
现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明代画家唐寅的《山路松声图》受到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影响。
作品传承
《溪山行旅图》在明代以前的流传情况已无从可考,明初被收入宫中,后又流入民间,被画家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在观赏后题字:“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清初,又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收藏。后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在此图右角树阴下发现“范宽”两字,更确定是范宽真迹无疑。解放前夕,该画作随故宫其他珍品被带至台湾,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