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73685×26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879.34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作品作者:黄公望
创作时间:元代 /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
原作尺寸:本幅33x636.9厘米、拖尾32.5x324.8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元代,黄公望,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本幅33x636.9厘米、拖尾32.5x324.8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僧无用所作,于至正七年(一三四七)起草,其年正八十岁。得暇即画数笔,其中因曾外出旅行,至至正十年(一三五0),尚未完成。本卷笔端变化鼓舞,圣而神矣。
黄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富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山水以董源为宗,为元四大家之冠。
蒙元时道教颇盛,读书人常受庇护。黄公望在仕途发展希望破灭,结束牢狱之灾后便入全真教为道士,在江南地区传道,与曹知白、倪瓒都有交情。他也教人绘画,其《写山水诀》可能即为讲义。他的山水画深受赵孟頫影响,但加上他对山水内在生气的独到领悟。本卷即为其中的巅峰之作,费时四年而成,其间修改痕迹仍存,更添其变化生发之趣。画为郑无用作,他也是道士,此可视为两人论道的媒介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由六纸接成,长逾六公尺,第一纸前有残补痕迹。明末曾经火厄,裁裂前段部份现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黄公望在至正七年(1347)偕道友郑无用回到富春,历三、四年作成此卷。画卷笔墨堆叠层出,山石钩勒皴染变化多样。全卷山体从浑圆迫近、层叠后偃,平缓坡岸乃至耸峙山峰,具丰富的山水型态。此画卷不仅是富春的隐居景致,更是黄公望探索自然造化后的理想山水形象。
黄公望本幅行书: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敚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一三五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印记: 黄氏子久、一峯道人
▼董其昌隔水一行书
大痴画卷,予所见若檇李项氏家藏砂碛图,长不及三尺。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不似真迹。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熳,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印记: 董玄宰、太史氏。
▼梁诗正本幅
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所为山居图者,有董香光鉴跋。时方谓富春图别为一卷,屡题寄意。后于沈德潜文中,知其流落人间,庶几一遇为快。丙寅冬,或以书画求售,多名贤真迹,则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邹董五跋,德潜所见者是也。因以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即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遗富春二字,向之疑为两图者,实悮。甚矣,鉴别之难也。至董跋两卷一字不易,而此卷笔力𦬼弱,其伪赝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而记其颠末于此,俾知予市骏雅怀,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为叶公之好耳。乾隆御识。臣梁诗正奉敕敬书。印记: 臣梁诗正、补拙莫如勤。
▼沈周拖尾行书
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如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节推莅吾苏,文章政事,著为名流。雅好翁笔,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时岂无涂朱抹绿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节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扬子云也。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法亦然。弘治新元立夏立(应作日),长洲后学沈周题。印记: 启南。
▼文彭拖尾行书
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像为之,遂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隆庆庚午四月,后学文彭记。印记: 文寿承氏。
▼王穉登拖尾行书
隆庆辛未中秋后三日,敬观于梁溪谈氏澂怀阁。太原王穉登。
▼周天球拖尾行书
百谷阅后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邹之麟拖尾行书
余生平喜画,师子久。每对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海内赏鉴家,愿望一见不可得。余辱问卿知,凡再三见,窃幸之矣。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家有云起楼,山有秋水庵,夫以据一邑之胜矣。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且也名花绕屋,名酒盈樽,名书名画,名玉名铜,环而拱一富春图。尝闻天上有富贵神仙,岂胜是耶。又闻子久当年,元是仙人,故遗此迹与问卿游戏耶。国变时,问卿一无所问,独徒跣而携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岳有真形图,而富春亦有之,可异也。当年此图,画与僧无用追随,问卿护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异也。庚寅画画,题画人来,又适庚寅,可异也。虽然,余欲加一转语焉。绘画小道耳,巧取豪敚,何必蚤计,载之记中也。东坡不云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问卿目空一世,胸绝纤尘,乃时移事迁,感慨系之,岂爱根犹未割耶。庞居士不云乎,但愿空诸所有,不欲实诸所无。嗟乎,余言亦太饶舌矣。野老邹之麟识。
▼金士松拖尾楷书
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系纸本,长尺许,阔三丈馀,写付无用和尚者。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未成时,恐人巧取豪敚,先书无用本号,后缀成之。见子久自记语中。后有沈石田、文文水、王百谷、董思白、邹衣白五跋。其元人及明初人跋,归石田时,已经脱落矣。按子久于元四大家中为冠,而此卷又为生平神来之笔,比之右军兰亭不虚也。入国朝,归高江村詹事,詹事以六百金收之。后归王俨斋司农,亦如其直。司农没,仆人挟之来苏,逾月无售者,旋转之维扬矣。计詹事司农,品地声势,极一时之盛。今不三四十年,如春花飘零,云烟解散,而山人笔墨,长留人世间,洵秾华难久,而淡寂者多味外味也。雍正戊申观于黄鹂坊某氏,时六月二日。戊申岁,于黄鹂坊某氏,阅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时俨斋王司农家人持卷求售,索直千金,吴中无大力者,将之维扬,后亦不知所之矣。乙卯秋,予寓京师,程子莼江于安氏借得此卷,邀予往观,不啻重见故友也。画在明代,为白石翁物,后归樊节推,最后归吴明卿,入国朝归高江村,后归王俨斋,迄今在三韩安氏。予既幸前贤名迹,流传人代,若有鬼物呵护其间,又以文人学士,不能有之,而为之主者,惟侈宝玩之多,贾直之重,以为豪举,此卷亦未为得所也。后有如白石翁者,或更当归之。右沈德潜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敕补书。
▼金士松拖尾楷书
此石渠宝笈次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乃安岐旧物,沈德潜所为两跋,自明沈周至本朝高士奇、王鸿绪,所珍藏叹赏者,及归天府,以校石渠旧藏富春山居图,始知公望真迹,久登秘笈,是卷特仿本之佳者耳。夫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其境地相远,淆于流别者,更何足道。若沈周以下,皆数百年来所称赏鉴家,而此幅又致佳本,当其赞美题识,流传珍弆,固自以为人世希有壮观,而不知一邱一壑之胜,不足与语岱嵩溟渤之境,一吟一咏之美,不足与入礼乐文章之府也。至伏读御制题公望真迹记,因一事获三益,触类于出治用人,即古人一笔墨之妙,而观其通,见其大,盖无在非精义要道之发。以公望之灵思神笔,具仰睿赏之有真,而即此规仿精良者,亦登次等,道无弃材,义有差等,仍命书沈德潜两跋于是卷末,更征化裁含覆之广大也夫。臣梁国治、臣刘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杰、臣金士松、臣董诰,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书。印记: 臣金士松、敬书。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安绍芳印、懋卿父、宝笈三编。
收传印记
吴之矩(重七。半印三)、正志(半印、吴正志印、季(重一)、扬州季因是收藏印(重一)、扬州季南宫珍藏印、季寓庸印、因是氏、北士之印、柟公、俨斋秘玩(重三)、王鸿绪印、俨斋、云间王鸿绪鉴定印、子孙永保、云间王俨斋收藏记、江长庚(重三)、周炳文印。
写意、皴法、披麻皴、人物衣纹描法(减笔)、苔点。
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第二册,页518。
故宫书画录(卷四),第二册,页133-138。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七册,页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