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剩山图+无用师卷)合璧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剩山图+无用师卷)合璧卷

黄公望 / 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

全图预览 PREVIEW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0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1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2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3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_45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2)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3)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6)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7)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8)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19)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2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2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大图局部 (22)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196301×5197像素(400 DPI)

文件大小:1.43 G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卷

作品作者:黄公望

创作时间:元代 / 1350年

原作尺寸: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36.9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剩山图+无用师卷)合璧卷,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全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富春山居图》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历史传承

  ▼1350年 创作

  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完成,并将此图题款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

  ▼1465 至 1487 沈周收藏

  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被沈周收藏,后被朋友的儿子偷偷卖掉。

  ▼1522 至 1566 安绍芳收藏

  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

  ▼1570年 谈志伊收藏

  无锡画家谈志伊将此画收入囊中。

  ▼1596年 董其昌收藏

  《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

  ▼1638 至 1661 吴洪裕收藏

  顺治年间,此画传到了吴正志孙子吴洪裕手里。

  ▼1650年 焚画殉葬

  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富春山居图》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

  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因有黄公望题识上款为“无用师”被称为“无用师卷”。

  ▼1669年 王廷宾收藏

  王廷宾收藏“剩山图”段落。吴家将“剩山图”段落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1652年“无用师卷”流转

  “无用师卷”从丹阳张范我手中转于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又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1746年“无用师卷”被收入内府

  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

  ▼1816年 入编《石渠宝笈》三编

  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始得正名。

  ▼1933年 书画南迁

  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先运抵上海,再运至南京。

  ▼1949年 落户台北故宫博物院

  1949年,《富春山居图》辗转迁台。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约 1931 至 1945 吴湖帆收藏“剩山图卷”

  抗日战争时期,“剩山图”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

  ▼1956年“剩山图”入藏浙江博物馆

  浙博供职的沙孟海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2011年6月 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合璧展出

  分隔360年之后的《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画作内容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赏析

  主题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几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构图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点缀村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富春山居图》所采用的是一种横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视野,构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种从平面上不断进行延伸的构图方式。在画面上,画家进行了山水的层次感设计,山的前后是一种由近到远的排列,在构图方式上给予了前后景物的一种有效联系。在天地之间,所有的景象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白之处显现出空间的实感性,也正凸显了无画的地方也是一种妙境的特点。在整幅画中,可以看到黄公望先生在绘画布局、形象安排、空间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独特看法。值得关注的是,在绘画构图中,黄公望采用了阔远的方式,实现了绘画构图上的转变。在山水画中,元代的四家所采用的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析,显现出了画面的阔大之意,给观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风格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形象

  画中一共有七个人,首先出场的是渔夫和樵夫,渔夫在钓鱼,樵夫在砍柴,渔夫、樵夫绝对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时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隐居于江湖,钓鱼砍柴为生,或者在路边摆个算命摊,卖卜为生。接着茅亭里有一个读书人,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里看鸭子,与渔夫对望,读书人可以变成渔夫,渔夫可以变成读书人,其实角色可以转换。创作者在这里其实带有一种暗喻,就是两个不同角色的人,一个文人可以把自己释放到山水里变成渔夫,也可以出来变成朝廷里的一个官,在过去的这个社会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个交换的可能。最后两艘船行于江上,看到船上有四个人。

技法

  枯润墨法

  在《富春山居图》中,观赏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浓墨进行表现,而是在淡雅的笔调中体现出秋天的味道。画家采取文人画的传统笔法来对画卷进行表达。在画中,大多通过干枯的线条来进行表现,浓墨和湿墨只有在树的描绘中可以看到,这就是所谓的枯中有润的特点,既随意又不失柔和的特点。在对山进行表现的时候,不管是浓墨还是淡漠,都是采用干枯的笔调来进行勾效,逐渐由淡到浓,在最后通过浓墨来对其进行勾点,从而起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在画树的时候,树干部分或者没有骨,或者简单两笔便勾勒出来,树叶的分布则显得错落有致。在《富春山居图》中,画者运用一笔便实现了形和墨之间的变化。画家的笔内有着饱满的水分,结合点和染的特点,整幅画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树的浓墨勾画和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干湿并济,松紧相凑。在黄公望看来,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从淡墨逐渐过渡到浓墨,可以在纸上看到滋润的特点。画家的这一观点正是元代人在笔墨运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笔和墨之间的一种有效结合,收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干笔墨法

  在《富春山居图》中,观赏者看到的作者的笔墨运用为纯笔墨,并没有采用更多的浓笔墨来对画卷进行表达,而是运用淡雅的笔墨、简单的勾勒出了画卷中的秋天韵味。在进行书画表达的时候,黄公望先生运用干枯的线条来对画卷进行表达,是一种传统的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在墨法运用上,只有在进行树的勾勒时采用了浓墨和湿墨,对于其他事物则采用淡墨的干笔描绘,凸显了干笔淡然的一种特殊墨法。如在对山进行勾画的时候,运用干枯之笔,用淡墨描绘,浓墨收尾,浓淡结合,使整幅画面显得淡浓得体,显然一副一气呵成的气势。画中的远山和洲都是用淡墨来进行描绘,只是微微可以看到一点痕迹,只是在淡淡的一笔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纹用浓墨、淡墨和枯墨进行复勾,使得这幅画卷呈现出浓淡结合的特点,浑然天成,纸质表现效果非常好。树的浓墨点化和山的淡墨描绘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干湿结合,淡浓结合,整幅画呈现出节奏变化丰富的画面。

  披麻皴法

  在《富春山居图》中,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浓淡朦胧得横点,描写丛林,用变化了的”米点皴“法,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苍茫茫。远山高峰远树穿插淡墨小竖点,上细下粗,似点非点,似树非树。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

影响

  《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