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国画作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佚名 / 湖南博物院

帛画汉代绘画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3862×8352像素(72 DPI)

文件大小:50.66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RAR

作品名称:马王堆1号汉墓T型非衣帛画

作品作者:佚名

创作时间:西汉

原作尺寸:205 × 92 / 47.7厘米

作品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位置: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1)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2)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3)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4)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5)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6)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7)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8)
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高清大图局部 (9)

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是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出土时覆盖于内棺上,整幅画面呈T形,长205cm,上宽92cm,下宽47.7cm,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边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于悬挂。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天界的景象,上方正中绘有人首蛇身穿着红衣的女娲像,周围有仰首而鸣的立鹤、俯身飞舞的鸿雁,是属于天上的瑞鸟仙禽。右上方绘有红色的太阳,太阳中有“金乌”,下面画有8个小太阳,落在扶桑树的枝干中,左方绘有月牙,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一女子凌空飞舞,双手攀住月牙,这应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其下有两个兽面人身骑着异兽奔驰的神,分别用绳牵拉同一木铎,使之震响,应是天上的“司铎”或是“凤伯”、“飞廉”神兽,左边一翼龙腾跃于云气之上,右边一龙飞舞于扶桑树之间,应为“应龙”和驾日车的“六龙”。下方绘着双阙,阙上两旁各蹲一神豹,阙内有两人拱手相坐,应是把手天门的“司阍”,意为迎接升天的灵魂。

帛画的内容

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鯢,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的用途

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首页书法国画油画版画素描画水彩画古籍艺术品

©集古作网 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

联系方式:微信搜索“jiguzuo”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