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

冯承素 /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1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2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3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4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5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6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7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8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09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0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1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2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3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4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5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6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7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8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19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0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1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2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3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4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_25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1)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2)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3)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4)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5)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6)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7)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8)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9)
冯承素摹兰亭序全卷(神龙本兰亭序)超高清大图局部 (10)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164293×6982像素(600 DPI)

文件大小:1.65 GB

下载格式: PNG / RAR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冯承素摹兰亭序

作品别名:神龙本兰亭序

作品作者:冯承素(摹)

创作时间:唐代

原作尺寸: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北京故宫博物院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后世鉴藏家依此定为冯承素摹本。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释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以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赏析

  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