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171784×3543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70 GB
下载格式: JPG / PNG/ ZIP
作品名称:自叙帖全卷
作品作者:怀素
创作时间:唐代 / 大历十二年(777年)
原作尺寸:本幅纵28.3厘米,横775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自叙帖; 作者:怀素; 创作年代: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字 数:698字;书法类型:草书(大草或狂草);材 质 :纸本;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本幅规格: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引首:30.5x136.3厘米;前隔水:30.8x10.2厘米;後隔水:31x10.2厘米;拖尾:30.3x608.7厘米。
僧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以草书闻名于乡里,后北上长安,当代名流纷纷赠诗赞美,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本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本幅全文自叙其平生事,款大历丁巳(公元777年),时五十三岁。怀素自叙,世有三本,一在石阳休家,一在冯当世家,一在苏舜钦家,本卷即苏氏所藏者。全卷笔法瘦硬圆劲,使笔飞动圆转,如锥画沙。卷中有的诗句以自然物象和夸饰的辞语,形容怀素草书之美;有的则推崇他继承张旭的颠狂,追求狂纵奇异之态。全卷用细笔劲毫,笔势连绵,奇踪变化,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唐末五代以来,《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繁体释文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迹。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辯。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疎。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勗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疑衍文)楷精法(疑兩字顛倒)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捨子奚適。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却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恠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曆丁巳(777年)冬十月廿有八日。
简体释文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总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自叙帖拖尾题跋
01、苏耆本幅行书:大中祥符三年九月五日。前进士苏耆题。印记:苏耆。
02、李建中本幅行书:四年嘉平月十有八日。直集贤院李建中看毕题。
03、清高宗本幅行书:仲夏御识行书藏真字画。豪迈中有淳穆之气。此其所以神也。卷中古色尽然。杜衍。苏辙诸跋。尤胜唐宋人真迹。殊不多得。可不宝诸。乾隆戊辰(公元一七四八年)仲夏御识。印记:得佳趣、几暇怡情
04、邵周本幅楷书:升元四年二月日。文房副使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臣邵周重装。
05、王□本幅楷书:崇英殿副使知崇英院事兼文房官检校工部尚书臣王□(漫漶)。
06、李东阳引首篆书:藏真自序。印记:李东阳印。
07、清高宗前隔水行书:自叙曾闻世有三。丹阳里巷艳丛谈。张颠元奘多倾服。草圣禅机青出蓝。云中龙爪不模糊。妙法曾经悟担夫。豪宕精神枯淡志。恍看李氏醉僧图。乾隆御题。印记:几暇怡情、得佳趣
08、杜衍拖尾行书:题怀素自叙卷后。狂僧草圣继张颠。卷后兼题大历年。堪与儒门为至宝。武功家世久相传。太子太师致仕杜衍记。时至和甲午中夏。在南都。
09、蒋之奇拖尾行书: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元丰六年十一月廿五日。蒋之奇书。
10、苏辙拖尾行书:世传怀素书。未有若此完者。绍圣三年三月。予谪居高安。前新昌宰邵君。出以相示。予虽知其奇。然不能尽识其妙。予兄和仲。特善行草。时亦謫惠州。恨不令一见也。眉山苏辙同叔记。印记:子由
11、邵龠拖尾楷书:崇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观。邵䶵。
12、蒋璨拖尾行楷书:辩老方艰难时。流离转徙江湖间。犹能致意于此。可见志尚。又获观伯考少师品题。并以嘉叹。绍兴二年仲春廿三日。阳羡蒋璨。
13、曾纡拖尾楷书:藏真自叙。世传有三。一在蜀中石阳休家。黄鲁直以鱼笺临数本者是也。一在冯当世家。后归上方。一在苏子美家。此本是也。元佑庚午。苏液携至东都。与米元章观于天清寺。旧有元章及薛道祖刘巨济诸公题识。皆不复见。苏黄门题字。乃在八年之后。遂昌邵宰。疑是兴宗诸孙。则苏氏皆丹杨里巷也。今归吕辩老。辩老父子。皆喜学书。故于兵火之间能终有之。绍兴二年三月癸巳。空青老人曾纡公卷题。
14、保之行拖尾行楷书:藏真草圣。所阅多矣。未有如自叙之精妙。笔法走龙蛇。悉具于此。壬子闰夏五日。保之行父景晋同观。
15、赵令畤拖尾行书:令畤夏日。与刘延仲吕辩老过都统太尉王公。观法书名画。如行山阴道上。映照人目。殆不可言。遂知兵火之余。珍奇多大。莫此若也。因见辩老素师自叙。一洗累年胸中尘土。是真幸会。绍兴二年五月十二日赵令畤德麟题。
16、苏迟拖尾行书:辩老藏怀素自叙。后有先人题字。盖绍圣三年谪居高安时。为邵叶稽仲书也。不知流传几家。以至于辩老。绍兴癸丑三月九日。迟观于婺女马军桥潘氏之第。
17、富直柔拖尾楷书:绍兴癸丑三月廿七日。洛阳富直柔观。
18、吴宽拖尾行书:素师自叙。初为南唐李氏物。历苏邵吕三氏。流传转徙。又不知几家。今为宫傅谦斋先生徐公所藏。宽闻昔黄山谷作字。苏长公从旁赞之。钱穆父云。惜不见怀素自叙。长公不以为然。后山谷获见之。始深叹服。而书遂进。今卷后云。藏于蜀中石杨休家。以鱼笺临数本者是也。颖滨题字时尚恨其兄不及一见。顾宽何人。乃得预此荣观。赏玩之际。岂胜欣幸。及观序内。有担笈杖锡西游上国等语。知书虽学之一节。欲造微处。其精勤若此。则学之大于此者。可以小得而自足乎。然则予之欣幸。又不在此惊蛇走虺骤雨旋风间而已也。弘治六年七月既望。长洲吴宽题。印记:古太史氏。
19、李东阳拖尾草书:怀素自叙帖。本苏舜钦家物。前六行。乃舜钦所补。见于书谱。而此卷正合。其为真迹无疑。然具眼者观之。固不待此也。旧闻祕阁有石本。今不及见。见此卷于少师谦斋徐公者再。往复披玩。不能释手。敬识而归之。弘治十一年九月三日。长沙李东阳。印记:长沙、宾之、西涯。
20、文征明拖尾楷书:(石刻)藏真书。如散僧入圣。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有不合于轨范者盖鲜。东坡谓如没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复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邪。若此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矣。曾空青跋语。谓世有三本。而此本为苏子美所藏。余按米氏宝章待访录云。怀素自叙在苏泌家。前一纸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又尝见石刻有舜钦自题云。素师自叙前纸糜溃。不可缀缉。书以补之。此帖前六行。纸墨微异。隐然有补处。而乃无此跋。不知何也。空青又云。冯当世本后归上方。而石刻为内阁本。岂即冯氏所藏邪。又此帖有建业文房印及升元重装岁月。是曾入南唐李氏。而黄长睿东观余论。有题唐通叟所藏自叙。亦云南唐集贤所畜。则此帖又尝属唐氏。而长睿题字。乃亦不存。以是知转徙沦失。不特米薛刘三人而已。成化间。此帖藏荆门守江阴徐泰家。后归徐文靖公。文靖没。归吴文肃。最后为陆冢宰所得。陆被祸。遂失所传。往岁先师吴文定公。尝从荆门借临一本。间示征明曰。此独得其形似耳。若见真迹。不啻远矣。盖先师殁二十年。始见真迹。回视临本。已得十九。特非郭填。故不无小异耳。昔黄长睿。谓古人拓书。如水月镜像。必郭填乃佳。郭填谓双钩墨填耳。余既获观真迹。遂用古法双钩入石。累数月始就。视吴本。虽风神气韵。不逮远甚。而点画形似。无纤毫不备。庶几不失其真也。长洲文征明识。印记:文征明印、征仲。
21、陆修拖尾楷书:嘉靖壬辰六月廿又二日。长洲陆氏水镜堂藏石。(章简甫刻)印记:陆修之印、子慎父印。
22、文彭拖尾楷书:自叙帖释文。(见前。文不录。)。嘉靖壬辰夏五月望日。雁门文彭书于水镜堂。印记:寿承父。
23、高士奇拖尾行书:唐怀素书。奇纵变化。超迈前古。其自叙一卷。尤为生平狂草。然细以理度(点去)脉按之。仍不出于规矩法度也。此卷为南唐后主所藏。有建业文房之印。后归苏易简处。苏耆。易简之子。成进士。祥符间。以父荫补官。题名者是也。其子舜钦。号才翁。以玉清昭应宫灾上疏。名动当世。工草书。米元章书史云。怀素自叙真迹。在苏泌家。前一幅破碎。其父集贤校理舜钦自写补之。今前六行纸色少异。然亦莫辨其为补书。正是当时真迹。至其运笔纵横。神采动荡。想见素师兴酣落纸时。合缝处有四代相印。相传为唐某宗赐小苏许公玉刻图记。必才翁家物。宋代名贤题跋。历年久远。完好如故。更不易得。明吴文定李文□二公跋。为谦斋徐少师所藏。近有人持至京师。玉峰徐公积总裁堂饌银半千得之。顷以长夏借观。留几案数月。其纸尾第四跋。崇英副使知崇英院事兼文房官检校工部尚书王绍颜。当是南唐人。失绍颜二字。余所藏宋拓秘帖本有之。世间一物。前后必有其主。如四代相印之归才翁。少师所藏之归玉峰公也。余顽陋无知。妄缀卷尾。有愧吴李二公云。康熙癸酉十一月初八日。江村高士奇谨跋。印记:士奇、高澹人、竹窗。
24、文彭拖尾嘉靖庚寅孟冬。获观藏真自叙于陈湖陆氏。谨摹一过。文彭。行书嘉靖庚寅孟冬。获观藏真自叙于陈湖陆氏。谨摹一过。文彭。
25、项元汴拖尾楷书:唐僧怀素草书自叙帖真迹。明墨林山人项元汴珍祕。其值千金。印记:墨林、子京所藏、墨林祕玩、子孙永保。
26、清高宗签:僧怀素自叙真迹。(神品)。印记:天府珍藏、乾隆宸翰。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京(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京父印(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京所藏(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京珍祕(重四)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孫世昌(重四)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孫永保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五云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元汴之印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天籟閣(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幻浮(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世外法寶 |
收傳印記 | 蘇易簡 | 四代相印(重五)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平生真賞(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田疇耕耨 |
收傳印記 | 安岐 | 安氏儀周書畫之章(重四) |
收傳印記 | 安岐 | 安岐之印(重一) |
收傳印記 | 安岐 | 安儀周家珍藏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有何不可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考古正今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西儔耕耦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赤松仙史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酉 |
收傳印記 | 蘇耆 | 佩六相印之裔(重十三) |
收傳印記 | 蘇耆 | 武功之記(重七)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沮溺之儔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物外玄賞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物外奇寶(重一) |
收傳印記 | 邵叶文房之寶(重一) |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長病仙 |
收傳印記 | 南昌縣印 |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南華仙史(重一) |
收傳印記 | 李煜 | 建業文房之印(重十三) |
收傳印記 | 安岐 | 思源堂 |
收傳印記 | 賈似道 | 秋壑圖書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香巖居士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宮保世家(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桃里(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桃花源裡人家(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神奇(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神品(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神游心賞(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退密(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寄傲(重二) |
收傳印記 | 趙鼎 | 得全堂記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惟心淨土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淨因菴(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淨因菴主 |
收傳印記 | 蘇易簡 | 許國後裔(重十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野處 |
收傳印記 | 陸氏珍秘(重三) |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博雅堂寶玩印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堯封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惠泉山樵 |
收傳印記 | 安岐 | 朝鮮人(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游方之外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煮茶亭長 |
收傳印記 | 蘇舜欽 | 舜欽(重十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虛朗齋(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逸民(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子京家珍藏(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元汴氏審定真跡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元汴印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元汴印(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元汴印(重四)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氏子京(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叔子(重四)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墨林父祕笈之印(重五)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墨林鑑賞法書名畫(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墨林鑑賞章(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棱嚴精舍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嵩笠生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新宇(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會心處 |
收傳印記 | 金章宗 | 群玉中秘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誠思齋 |
收傳印記 | 趙鼎 | 趙氏子子孫孫其永保用 |
收傳印記 | 趙鼎 | 趙氏藏書(重十四)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重三)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子(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山人(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外史(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祕玩(重五)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堂(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硯癖(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項季子章(重二)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嬾叟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鴛鴦湖長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隱居放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檇李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檇李項氏士家寶玩(重一)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癖茶居士 |
收傳印記 | 安岐 | 麓村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蘧廬(重一)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八徵耄念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太上皇帝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古希天子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石渠定鑑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鑑賞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珍秘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無逸齋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壽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寧壽宮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樂壽堂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寶笈重編 |
怀素大约在三十二岁时,步行走出湖南赴长安,去拜谒名师,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到长安后看到不少难得一见的“遗篇绝简”,也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由于他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许多书家、诗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赏,得到了一连串的颂扬诗文,足可编成一部专辑。怀素在长安住了大约五年,约在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离长安回家乡零陵,途经洛阳。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师张旭多年在洛阳活动,虽早已去世,怀素仍特意造访洛阳以追思前贤。未曾料到在洛阳恰巧遇到张旭弟子、书法家颜真卿。颜当时路经洛阳办理私事。他笃信佛教,好与僧人交往,且怀素又是他同学邬彤的弟子,因此对怀素很是器重。见怀素狂草可与先师张旭比美,更是感叹不已,遂应怀素之请,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础上,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写成了一卷《自叙帖》。
点画
在狂草书体中,一笔书特征最为明显,在点画处理中也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跳荡的笔法、提按的用笔成为常态。点在狂草书体中运用广泛,点的方向、位置影响着字体的姿态、章法和书体的风格特征。《自叙帖》中“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基本上由四个点构成,也有横竖连笔书写或者后两点连笔书写的,不管怎样的书写方式,点画的姿态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细、牵丝映带以及点画的行笔轨迹均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相似的笔画如“之”字的首点和剩余的曲折笔画的长短、大小、弯曲弧度及连笔转折的方向角度等;三点水写法的大小、轻重、弯曲弧度等也体现着明显的变化。
结体
书法的结体取势主要是针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和字形处理方面,结体偏重于汉字内部的结构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处理,取势更加观照字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而《自叙帖》在结构上处理字时部件较为灵活,长短大小、穿插错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间姿态万千,字的重心、松紧、外观空间与字内空间处理以圆为主,间用方、尖、多角等不规则空间布局和分割,在结体取势方面仍然灵活多变。
线条
在《自叙帖》中,线条多呈现圆转为主光滑流畅的特征,在用笔上以平动提按为主。在用笔特征上具有篆书线条特征,这既是中锋用笔要求,也与唐代篆书发展所追求的线条特征相关。在《自叙帖》中常见的是笔锋灵活,四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的用笔特征。但在行笔中提按笔法充分,顺势或者逆势的弧线、圆圈较多,转换运笔方向使用圆滑的运笔方式,折角较小线条、牵丝映带处转换笔锋的方式也转折并用,整体上呈现出圆润姿态。
章法
《自叙帖》在字组处理上以稳重为主,而稳重特征的取得是靠汉字部件的变化和平衡取得的。每个汉字端端正正,汉字中心呈现均衡直线只出现在开头部分七八行,后面的字群处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迹端庄,其中心线的连接也并不在一直线上。每一行汉字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心轴线的连接在该帖中既有折线又有曲线。连接线为折线的一并配合着笔迹轻重的变化,其变化感和跳动感增强;连接线呈现曲线的则大多为不规则曲线,往往弯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变化,但在用墨、调整笔锋方面次数较少,这与草书抒情性直接相关。
另外《自叙帖》中行距基本一致,其间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汉字笔画的交叉覆盖,但这毕竟是少数,在整体风格圆润、笔迹细劲为主增加了变化和灵动之势。
墨法
《自叙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笔。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应当说明的是,渴笔并非虚笔病笔,甚或轻笔。恰恰相反,怀素的渴笔正是他在书写过程中,一气呵成来不及蘸墨几个字连书所致。在这里,墨淡处不但没有力弱之感,反觉更加苍劲,更能显现墨迹的真实与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运笔极快。颇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缓、缓后愈疾、此起彼伏、变化无穷。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断开之势,书写缓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连笔疾书。再如第97行的“中好怀素自言初”七字,书写速度明显变慢;但从第98行往后突然笔速加快,就像下雨时忽然狂风大作一样。这种情况,几乎每页都有。
意境
古人论书,主张形神兼备,而尤重神采。神采,即《书谱》中所说的“情性”,又称之为“写意”(或“用意”)。而《自叙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别是后半段,简直到了一种无所遮掩的醉狂状态中。正如帖中所述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怀素善于乘酒兴作书,仔细寻味,此帖每字每画无不倾注着此等意境。特别是那些疾速书写的大字,如“张颠”、“戴”、“醉来”、“狂来”等。作者挥毫时当已不觉得世界的存在,而是只有自身——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志向。在《自叙帖》中,怀素之笔下,已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与字一体,书与意一态”之意境。这也即是怀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名家点评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如后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起万变而举止自若。《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
北宋书法家米芾《海岳书评》:“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中国书画篆刻品鉴》:“如狂风骤雨,如闪电雷鸣;溶天地万物之态,合宇宙阴阳之道;精彩频出,高潮叠起,这不可捉摸的线的精灵,溶化在《自叙帖》的黑白之间,呼之欲出,腾空欲飞。”
当代书法家刘正成:“我读《自叙帖》二十年,初则惊奇莫名,叹为观止;继而又觉简单粗糙,点画无形,有失雅丽;再之,便觉浩浩茫茫,神秘莫测,笔意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升腾,不知其所止,不可望其项背。”
当代艺术家王景芬:“如果我们细致观赏全篇时,书法形象是极为丰富的,而这些丰富的书法个体形象缀成一篇,又行气连贯、气势充沛、虚实变化、点画错落,犹如一支节奏鲜明的狂想曲。而造成这种种都是在迅疾的连续运笔中产的,因而是无意操舟,下意识的。”
当代书法家李志敏: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怀素至今有两件名震天下的作品流传于世。一件作品是他40岁时候为自己写的《自叙帖》,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在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另外一件是怀素62岁写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也就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小草”的“千金帖”。这两件名作是收藏界的稀世之宝。
《自叙帖》在大草或狂草领域达到了自汉末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与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唐代狂草的制高点。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是其晚年草书的代表作,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怀素在《自叙帖》中,一变晋人草法,创造性地将篆书笔法融入狂草,后人称其为“草篆”,后世草书名家多有借鉴。
《自叙帖》是对尚法书风的彻底否定。这种否定正是书法艺术、书法观念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自叙帖》所创造的就是今天所标榜的“现代精神”,一种充满个性创造力和藐视前人审美原则的人格力量。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当今书法的实用性早已退居次要地位,审美属性反而日益彰显,以《自叙帖》为代表的草书的影响将更为有力。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现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已佚。
《自叙帖》在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余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皆有著录。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772年,怀素回乡,途经洛阳,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卢象、戴叔伦、钱起等人,皆有歌行称颂之。
怀素以狂草著称于世,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墨迹有《论书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