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书法高清图片下载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共14开)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共14开)

黄道周 / 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道周明代行楷小楷册页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3520×25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75.85 MB (共14开)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明黄道周楷书孝经册

作品作者:黄道周

创作时间:明代 / 1641年

原作尺寸:本幅26.3x37.1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_01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_02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_03
——

作品简介

——

明黄道周楷书孝经,册,一册14开(本幅11开11幅;后副页2开2幅),黄道周,小楷书,纸本,本幅26.3x37.1厘米,后副页26.3x37.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局部-1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局部-2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局部-3

黄道周小楷书孝经册局部-4

繁体釋文

  孝經定本。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曾子辟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繇生也。復坐,吾語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二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詩云:「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敶之以德義,而民興行;身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旤亂不作。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德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是以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它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君,則臣悅;敬其兄,則弟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豈弟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應感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敶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也。」

  右經十八章,一千八百二十七字。

简体释文

  孝经定本。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辟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繇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二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诗云:「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敶之以德义,而民兴行;身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德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是以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它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它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君,则臣悦;敬其兄,则弟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应感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敶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也。」

  右经十八章,一千八百二十七字。

作者款识

  大学说。本乱末。不可治。中庸说。声色于化民。末也。此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其所因者本也。终言生民之本。尽矣。有子孟子所言。为仁守事。皆从此出。原本只是看身。即是亲亲。即是天。享祀明堂。与立名立教更无两义耳。辛巳(一六四一年)秋深黄道周再书于白云库下。

  印记: 道周私印、幼平、四事未能、三公不易

题签

  王雪艇封面楷书题签:黄石斋狱中墨迹。印记: 雪艇。

  周寿昌前副叶隶书题签:黄石斋先生孝经。(隶书)。真迹神品。(楷书)。印记: 长沙周氏、荇农鉴赏。

题跋

  周寿昌 后副页第一开行书

  崇祯辛巳。公以言事被谴,逮诏狱,缚系刑曹。拜杖后,血肉淋漓。日据败几写《孝经》,或楷,或分隶,凡百馀本。每本后有跋,每跋文各异,无一同者。此其第十七本。白云库下即比部,世所称白云司也。孙退翁庚子消夏记云:「留得两本,一楷,一小分书,并两跋俱录入记后。计此外尚不下百本流转人间。每留心访求,竟未一遇。岂名山之藏俱什袭未出耶?抑屡经兵燹,尽付丁甲,取归天上耶?」予客困无俚,近赋悼亡。小步街头,寻估人罗姓,访皖中近事。见其枕畔置一匣。问何物,曰:「此楷书一册,黄某作,非佳品。」伊盖不知公为何等人物,又自耻为不知,聊以不经意之语复予也。予亟取略观之,即收入匣,曰:「何不以给予?当为君备酒资。」罗许诺。予遂捧匣以归。归时,与舍弟筱楼、寿棋焚香浣手展拜同观。见其精劲严整,体兼篆隶,一望而知其刚大之气塞天地而无间也。球图至宝,得之薢茩。穷途自慰,不枉此生。谨珍重以示后来,不但以翰墨奇缘自矜,眼福已也。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春仲月望日,后学周寿昌谨识于武昌客舍。

  印记: 寿昌、荇农、宝唐阁

  周寿昌 后副页第一开行书

  月前厉伯符方伯以王文成公手书《君子亭记》文一卷属题,谨缀赞一首于后。越十日,幸得此册。又数日,复得范文正公手书诗幅,系藏吴中王氏五松园,曾经御览三次者。三公俱绝世人品,不但以书名千古。敬挹清芬,如亲謦欬。似过去生中,于有道名贤,缘分不浅。敢不廪廪焉刻自勉励,以无负先贤垂委之意也。夫特牵连书之,以志奇华。二月下浣三日,长江周寿昌再识。印记: 荇农氏。

  罗惇衍 后副页第一开行书

  致身之义,见于封章。牛骥一皂,乐不改常。移孝作忠,尽忠由孝。风后来人,是则是效。款。同治乙丑(一八六五年)且月朔越八日壬寅,后学罗惇衍敬观并题。印记: 罗惇衍印。

  毛昶熙 后副页第二开楷书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丁卯五月晦日。覃怀后学毛昶熙敬观并识。印记: 鹿泉山人、銕如意馆。

  袁保恒 后副页第二开楷书

  尝读明史先生本传,至劾杨嗣昌、陈新甲两疏,及召对时抗论嗣昌语,叹其反复辩论,慷慨激昂,字字皆《孝经》精义,具见先生立朝根本。今观此手迹,乃狱中所书。且先生以崇祯庚辰四月系狱,至辛巳秋深已一年馀矣。书是经至十七本未已,殆所谓造次颠沛必于是者耶。又每书一本后必有跋,跋语四通六辟,皆推阐《孝经》义蕴,实见天地间万事万理无非一孝字所贯彻,盖其所得者深矣。余家旧藏先生山居诗四十首,笔力生劖,想见凛然大节。今此卷气静神恬,缧绁之中无纤微愤惋不平之意,抑可以觇先生所养矣。宜为荇农前辈所宝也。同治丁卯九月(一八六七年)项城后学袁保恒获观敬跋。印记: 筱坞、诵芬室。

收传印记

  荇农珍赏、古歙程绍隽图书、梁章钜鉴赏印、长沙周氏、周寿昌印、兰陵缪氏珍藏、巢松卧雪、瀹蕃鉴赏、文学侍从之臣、神品、思益堂、雪艇、王世杰印、雪艇珍存。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