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而得名,是一幅行草纸本书法作品。原为5行32字,后被割去2行,现仅存3行22字。《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伯远帖》被清代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中秋帖》原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整体结字风格向左下倾斜,而字体却体现出王献之书法作品“连贯纵引”的特点,该帖由行楷起,迅即转为行草,一气呵成,该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一笔书”。关于《中秋帖》的作者存在争议,一说为晋代王献之真迹,二说为唐人临本,三说为宋代米芾旧藏王献之《十二月帖》的节临。第三种说法更为学界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