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说》是南宋永嘉学者黄仲炎于绍定三年(1230年)撰成的经学著作,端平三年(1236年)进献朝廷。作者以布衣身份治学,受朱熹思想影响,立足宋代儒学语境,主张《春秋》为圣人“教戒”之书,反对汉唐注疏的褒贬传统。
全书十三卷按鲁国十二公纪年编排,强调直书史事以明义理。其解经突破传统,既否定《周礼》中诸侯相朝记载的真实性,又批判胡安国改定夏正的学说。通过将秦、楚、吴、越列于诸小国后暗含攘夷观念,借晋文公、宋襄公等史事影射南宋联金抗辽的时局。书中融汇民本思想,援引《孟子》批判统治者劳民之举,提出严辨华夷界限的立场,四库馆臣评其“立意明白正大”,在宋代《春秋》学中具有独特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