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国画高清图片下载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共10开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共10开

沈周 / 上海博物馆

沈周江河山水画册页明代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4768×3614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634.16 MB (共10开)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沈周两江名胜图册

作品作者:沈周

创作时间:明代

原作尺寸:纵42.2厘米,横23.8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上海博物馆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2)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3)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4)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5)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6)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7)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8)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9)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0)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1)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2)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3)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4)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5)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6)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7)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8)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19)
沈周山水《两江名胜图册》高清大图局部 (20)
——

作品简介

——

  明代画家沈周《两江名胜图册》共十开,纵42.2厘米,横23.8厘米,纸本,上海博物馆藏。绘长江两岸名胜,有扬州、高邮、镇江、太湖、昆山等,构图新奇,是沈周之精心杰作。两江名胜图绘长江、淮河两岸的山水景致和名胜古迹,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该图墨色富有变化,集中体现了沈周山水画风格。

第1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1开

  画面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右起一座大的祠庙,庙后纷树连阴,祠堂前有一条小路,河边参天大树,有个小建筑隐藏其中,一高士作仰望状。上段岩石高耸,山顶有小亭一间,亭前纷树挺立,与下段中纷树林相呼应。

  画面左下角有朱文“项元汁印”,右下角上“阂在东印”、下印待识。

  沈周跋:“范公存庙貌,山气亦增高。后乐先忧事,拜公天下豪。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范公古祠堂,岐峨白云上。时闻泉洒落,疏松逗清响。允文。”

  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天平久不到,见画忆登临。何日苍松侧,来看万纷林。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鸣泉下白云,寒松古祠晚。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远沽下若酒,近钓松江妒。醉踏苍背长,谣瞰太湖。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下为范公祠,上为万纷林。矗矗群峰齐,范公持手板。空瞻范公纷,不晓范公心。世贞。”

  白文“元美”。

第2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2开

  画面入眼便是烟云缭绕的群山中一座山寺,山寺前后有高松为伴,画家对寺阁格局的描绘细致,栏杆阶梯均有表现,并加以设色。其中山寺主楼连接别院的石桥上有二士人交谈,身后侍着两小厮。在远处高山环绕之中依稀可见另一楼阁。

  画面左上角有二朱文印,上为“子京父印”、下为“口以舒”细朱文印。右下角上“长虹”,下待识。

  沈周跋:“草奸害忠义,三字是非间。生气南枝树,孤坟万古山。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孤坟瞻相多,正在西湖上。草木本无知,松枝捻南向。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岳墓南枝树,枝枝尽相互。忠魂游地上,忠骨埋地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北轮无回尘,南枝空墓树。行人拜松(揪),鞭痕满三(铸)。明臣。”阴阳印“嘉则”。

  “三铸,后人范铜作桧高及桧妻像跪其下也。”

  殷都跋:“欲知地下人,请看墓上木。朝露滴南枝,英雄泪犹续。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岳王坟畔松,枝枝尽南向。无那临皋亭,国书偏北上。世贞。”白文“元美”。

第3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3开

  自画幅右下角起,城门内高楼聚集,与平屋相连,周围高树环绕。城门外露出佛塔、楼阁,屋舍数间。随之临水杨柳数株。河中心有一舟船,船头船夫与游人作对话状,三游人坐于船尾。河对岸两群人似在捕捞,隐约可见芝田数亩、牲畜漫步、远处小屋相连。

  左上角“项元汴印”,左下角印待识。

  沈周跋:“湖阔渺初程,春波拍晚城。珠光送明月,特地照前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舟指高邮路,帆开臂社湖。春波正浩荡,不厌酒频沽。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双鱼将斗酒,扁舟泊湖滨。藕花齐庙门,红遮露筋女。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曾经露筋庙,煎蒲酪危酒。一片射阳湖,正接孟城口。沈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臂社湖阴宿,浮光矗矗生。抵疑湖月出,却有夜珠明。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臂社湖头螟,维稍酒一杯。不知初月上,疑是蚌珠来。世贞。”白文印“元美”。

第4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4开

  画面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中河流呈“Z”字形,沿岸临河房屋鳞次栉比,辉煌宫观夹杂其中,河边停靠着两只小船,城门外烟云缭绕,隐约可见楼台耸立。下段中河中央有一小舟,舟揖上数人观赏两岸风光。沿岸柳树中散落些许小舍,上下二段以横亘于邢水上的长桥相连。

  画面右下角印款从上至下分别为“陈式金印”、“长虹私印”、“子京父印”。

  左下角印待识。

  沈周跋:“闻说扬州好,风光记昔年。琼花己天上,买鹤解腰缠。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宿琼花馆,不见琼花开,惟有邢沟水,依然映绿苔。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扬州流水绿,地富美人生。千金争煮海,百卖买倾城。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画里见扬州,微茫邢水流。己经城郭改,不用吊迷楼。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但作维扬客,争寻观里花。我来殊寂寂,去买召平瓜。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二十四桥月,醉踏未成半。终夜歌吹喧,谁传广陵散。世贞。”白文印“元美”。

第5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5开

  画幅描绘在云深缭绕处描绘一条“S”形的道路,中段右有一小亭,亭内端坐几位僧人,亭外有侍僮跟随一老者正向亭内走去,亭子后为茂密的林子,上段高耸的山峰中隐约可见高台楼阁,画者在两峰相接处绘瀑布飞流而下。

  画面左上角有“墨林”朱文连珠印、白文“陈式金印”。左下角及右下角二印待识。

  沈周跋:“清讽临泉窟,跳珠应梵声。须臾还镜净,须鬓映人清。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游下天竺,僧寮闻梵声。遥看白云映,还见跳珠清。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松寮一匆水,涌地自拎莞。至今闻梵狈,的的尚浮珠。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天竺跳珠泉,徐疾应梵语。久生泉水头,回风湿白竺。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金经既朗朗,珠泉亦潺潺。那得潮音洞,移入武林山。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栖云佛堂顶,流水僧寮下。为恋清梵音,跳珠不成写。世贞。”白文印“元美”。

第6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6开

  画面中昆山平地独立,上山路入口处一侧有巨石中空,与另一侧石峰呼应巨石旁有纷林矗立,树下河边一老者与憧仆拱手作送别状,河岸边尽是多窍昆石山峰半山腰处有一士人似在向路人询问,后有二小僮侍立,山顶为一雄伟寺观,山旁有怪松横出。

  画面左上角细朱文“子京父印”、“陈以和”,左下、右下二印待识。

  沈周跋:“昆阜产灵玉,玲珑云朵奇。云根从笑拔,山鬼不能知。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昆山吾数游,平地见独立。所以英贤人,多于此中集。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城门锁山色,孤殿表嶙峋。蓝田徒产玉,兹山产玉人。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二陆产其地,千载名其山。郎今煎芦士,能抗前人颜。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中峰向天起,万肇亦纷立。想见范公朝,草贤宜晕集。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拔地一千尺,割城三百亩。中有万玉山,此腹知不负。世贞。”白文印“元美”。

第7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7开

  按图右起,垂虹桥横贯画幅。桥后屋宇熙熙攘攘,筑于坡岸之水边,江岸边有柳树数株低垂,树后又一长坡,岸边渔舟遍布,舟上桅杆丛立,山坡后隐约又有数见小屋。桥基可见有十三个桥洞,中间微微隆起而左右两侧逐渐缓平,有行人漫步于桥上,一士人策杖侧首与人交谈,另一人趋前相应答,有二童子侍后,一子抱琴,一子持伞。桥中有一亭。前有属屋一椽,重檐歇于山顶,后紧连垂虹亭。亭子为赤墙墨顶。桥左为坡岸,坡上柳树成林,坡下有临湖小路,及石驳岸,石栏杆。后又有临水小屋数间,树梢间露出殿宇一角及佛塔。远景处江中有山峰绵延。对页上,有沈周、俞允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贞等五人题诗。

  画面右下角为“长虹私印”、“项元汴印”。左下角印待识。

  沈周跋:“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鳌背,啸歌天地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时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太湖三万顷,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桥上,明月当清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桥上月,金波卧白虹。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王世贞跋:“载酒垂虹桥,鼓吹吹螟发。瞥见金波流,七十二残月。世贞。”白文印“元美”。

第8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8开

  画面正中有一巍峨巨峰,山脚下小路自密林中盘旋向上,路上有士人揖手而立,山麓有一相当规模之古寺,山腰亦有一游人携家丁驻杖前行,山顶有楼阁林立。

  画面右下角“子京父印”,左下角二印待识。

  沈周跋:“千古栖神地,三肇相弟兄。斗坛秋设酷,风松步虚声。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茅君去己久,山空星半寒。惟有陶贞,犹归旧馆坛。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吾登三茅峰,林中见白鹿。归来风松涛寒,良常洞中宿。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曾宿华阳洞,室中闻玉笙。茅君骑鹤过,香雾湿霓族。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三肇陆己偏,未得揖茅君。且入华阳洞,闲披玉简文。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茅君挟二弟,去骑三白鹊。良常西南垂,可能借人宿。世贞。”白文“元美”。

第9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9开

  画面采用典型的“一水两岸”式构图,右下角的岸石与远山遥相呼应,江岸边泊着一排篷船,江面上亦有一客船,有多人立于船头拉帆,船内隐约可见人影。

  画面左下角为白文“陈式金印”、朱文“项元汴印”。

  沈周跋:“江淮总形胜,晓步聚沙洲。拉棺开扬子,风帆拂素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天空壮险介,日夜大江流。浩浩无绣倪,日帆送轻舟。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未论金焦胜,兼霞一望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轻舟渡扬子,青山落天外。挂席乘长风,江流一衣带。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挨棺向江南,北风起天末。但觉五两轻,焉知两岸阔。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唤舱扬子渡,来性无一刻。胜作天堑时,乾坤限南北。世贞。”白文“元美”。

第10开

沈周山水册《两江名胜图册》第10开

  此页描绘的是纯粹的城镇景色,画面中心为河流的交汇点,河中央有一船夫正在奋力划船,上半段河边的亭子内有一人闲坐其中,城墙附近有一排房屋,城门内外有市民挑担进出,下半段河岸边和道路另一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房舍,河边也排放着许多船只。

  画面左下角为朱文“项元汁印”,右下角一印待识。

  沈周跋:“淮水通南北,揭帆初退江。故人将别酒,沙上玉瞿双。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挂帆渡扬子,一夕到淮阴。千艘及万户,英山何处寻。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扬子扬帆去,扁舟到楚州,繁华犹未歌,随地是销忧。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淮北春草黄,淮南春草绿。漂舟庙前过,杜鹃吟山木。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步出山阳城,独上刘伶台。安得长淮水,顾晒化为酷。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高舱一入淮,便问淮阴社。买酒新城中,来醉旧城下。世贞。”白文“元美”。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