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作品简介
——夏日山居图,轴,元代,王蒙,纸本墨笔,纵118.4厘米,横36.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日山居图绘长松高岭,山坞人家。半敞的房舍中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似正在来回踱步,哄儿入睡,极富生活情趣。画中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愈显清峭挺拔之势。
背景:元代画家如倪瓒、黄公望、吴镇等都描绘不少反映隐居生活的山水画。如黄公望画富春山是隐,倪云林更是隐的唯一典范, 王蒙画的《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是隐,此画《夏日山居》也是隐,这与他们所处时代悠切相关,且对“隐逸”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但王蒙的《夏日山居图轴》所反映的隐居生活与黄、倪、吴三位略有不同。自识:“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按戊申为洪武元年(1368年),若王蒙卒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年七十八岁,则此画当为他的六十一岁时的作品。
《夏日山居图》绘长松峻岭,山坞人家。深远处是崇山叠嶂,奇峰秀岭,矾头突出,气势雄伟。远景描绘的是一座奇绝高峰。远望突兀高耸,好像刺入青天的一把利剑, 十分险峻。远处山间长松繁茂,郁郁葱葱,草木华滋。此画的右侧一条小溪,迂回曲折,由远流淌过来,周围山岗嶙峋,丛树林立,时隐时现,流到巨石处,遂从石缝间迸发而出,形成片飞瀑。画面下部林荫蔽日,房舍半露,隐现於山脚崖畔,嘉树林荫下,二人交谈甚笃。近处苍松左侧屋中一妇人抱子,其夫手接之。树下山石旁留下一片水面,平静如镜,山中云气蒸腾,增添了夏天湿热的气氛。
题跋
林瀚:黄鹤山人标格清,胸中丘壑何纵横。兴来捉笔一挥洒,苍崖翠石烟云生。人家住在山之麓,隐映门墙蔽林木。横经读罢鼓瑶琴,熏风微动窗前竹。
吴历:毗陵唐氏世藏叔明《夏日山居图》,其款识戊申二月为同元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予时客于许氏补时堂,与唐氏静香斋只隔一舍。其画不肯借过,予就而观之,笔墨境界逼肖居然。
主题
《夏日山居图》与王蒙所处时代悠切相关,且王蒙对“隐逸”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的这幅画主也体现了山居隐居主题。
构图
构图深远,章法严谨,结构密而不塞,繁而不乱。构图虽繁复,但顶峰之上大面积留白,又有疏朗之致。乃王蒙作品习见的繁密,作高远之观,其下临泉,苍松郁郁,其上山势巍峨,峰峦重叠,中有山野之家。
技法
《夏日山居图》,墨笔画长松高岭,墨色浓重。用笔苍逸,山石作披麻带解索皴,是其本色。长松苍郁,笔法繁复湿润,山间林木分别远近大小,或精勾或漫点,墨色清润,整个画面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可看出画家在运用笔墨技巧方面的熟练程度。
山石皴法尖细乱碎,人称牛毛皴,浑厚而不板滞。用墨干湿合度,凹陷处用学较浓,山阳多用干笔皱出,显得华滋朴茂,具有王氏山水润湿深秀的当家本色。
此画笔干墨枯,渴墨皴擦,勾皴结合,染中带擦,焦墨醒破,层层深厚,于苍浑中见秀雅,于繁复中显灵秀。画中其山石轮廓与波线不分,用解索皴和渴笔点洒,所作皴法先以见骨力的淡墨,后施见苍厚的浓墨,先湿笔而后用焦墨点擦,凡凸出边缘处少皴,空而淡,凡凹处深暗处多皴,墨亦浓。皴笔线条短而细,乱而密,似句似点,以线立骨,力求清中见浑,浑中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