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全卷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全卷

夏圭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6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7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8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09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0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6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7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8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19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0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卷》_26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6)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7)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8)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9)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0)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6)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7)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8)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19)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0)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1)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2)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3)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4)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5)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6)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7)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8)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高清大图局部 (29)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128793×5085像素(280 DPI)

文件大小:1.17 G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宋夏珪溪山清远图卷

作品作者:夏圭

创作时间:南宋

原作尺寸:本幅46.5x889.1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夏珪溪山清远图,卷,本幅46.5x889.1厘米、拖尾46.5x467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幅由右到左山脉与水域绵延交错,或疏或密,或实或虚,形成极有韵律的构图安排。画中景物变化非常多,有时山峰突起,有时候河流弯曲。画家以斧劈皴描绘岩石坚硬质面,并加入更多的水分,展现丰富而湿润的墨调变化。画中以颤动的笔法表现树梢迎风的动感。此种对于无形感官经验的细腻捕捉,是南宋绘画最精致之处。

  笔墨变化非常多,除了中松树林木外,画家还以大斧劈皴法(好似刀斧砍劈的笔触),来表现山石刚硬的质感,又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著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产生水墨交融的画面效果,真是淋漓畅快。

题跋

清高宗本幅行书:

  焦墨疏皴有古风。夏家家法抚吟中。神情自是清而远,骨格兼饶秀且雄。僧寺几区心与净,客帆千里目难穷。漫嫌割截失名氏,惨淡经营孰解同。丁亥(西元一七六七年)仲春月御题。印记: 干、隆。

陈川拖尾行书:

  我家东南丘南壑好,曲折云林护危杪。涧沙流水春自香,石楠碎叶秋如扫。缚柴野桥松雨凉,鸣钟破寺茶烟杳。山椒茅亭如笠大,石脚渔舟似瓢小。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酒盆吹香小店门,落日渔樵多醉倒。六年不归长梦见,白发忘情负鱼鸟。晴窗见画三摩挲,旧梦微茫今了了。不知何处得此图,觉我山居殊草草。安得溪南写石田,便携妻子从兹老。余家天台,有岩谷之胜,每爱云林蔽亏,风日阴翳,心甚惬之。思得善手者绘为图,以有事北上,未暇也。别来六年,未尝不在梦想。今年还江南,留杭十日,适吴生持夏珪溪山清远图来请诗,披玩再四,历历皆昔有也。乃知古人笔墨之妙,似为我发。叹赏之馀,因书长诗数韵以识余感。时洪武戊午(1378)春三月十日,陈川跋。

平显拖尾行书:

  奉次陈东之先生韵以致景慕。画家粉本尤精好,赏鉴谁能察毫杪。良由天质发自然,惨淡经营信挥扫。珪森父子鸣赵季,丘壑胸襟气深杳。墨卷波涛沧海立,笔缩烟云天地小。冥搜远寄作此图,绎思通灵古来少。东南四万八千丈,玉室璿台势倾倒。北归有客怀故乡,怅望清猿与幽鸟。空悲白发岁年徂,不得痴儿公事了。神游翠壁揽长萝,梦濯灵溪藉纤草。金庭之魂可些招,应蹑玄踪追二老。松雨老人虎林平显。印记: 稀痴翁、百顷风潭、平显仲微、松雨轩、心迹双清。

印记

  鉴藏宝玺: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八征耄念之宝、古希天子、乾隆鉴赏、寿、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钦赐臣权。

  收传印记:臣荦、纬萧草堂画记、黔宁(半印)、公馀(半印)、子孙永宝。

主题

  山水、春景、江河、湖、人物、高士(士人、隐士)、农夫、佛道人物、树木、杨柳、松、柏、骡.驴、斋馆、房舍、寺庙、亭、桥、栏杆、渔船 、帆船、日景。

技法

  写意、皴法、斧劈皴、人物衣纹描法(减笔)

简介

背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的南宋与北宋的绘画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在南宋的绘画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夏圭等“南宋四大家”,是开创并促进发展山水画的中坚力量。《溪山清远图》可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此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画法一脉相承,都从大小李将军,荆关,范宽发展而来,夏圭此图在用水上见长,称拖泥带水,在画法上有所发展。

  《溪山清远图》描绘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图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且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设置疏密得当,空灵毓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了所谓的“疏可驰马,密不通风”的境地。

  《溪山清远图》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25cm外,后九段均96cm左右。全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整个画面从右往左可分三段,其依次为:

  第一段画面从雾景开始,近处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见。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阳光下生长,松树从石头的细缝里长出来,树枝十分锐利,有种顽强的生命力。此段中间部分有乾隆的“僧寺几区心与静”等题字,题字下方画了几座庙宇,庙宇藏于茂密的树林之中,融于自然之中,寺庙前的有几人若隐若现。

  第二段忽然出现了一个雄壮的大山,后有三艘船从远方而来,饱满的帆带着船前行;悬崖下面有一个人拿着琴,山下还有一处观景亭。又有一座用柱子架高的桥,亭子里坐着的人在观赏湖光景色,这座桥更像是观景桥。

  第三段则是很多陡峭的山峰,山的形状变化多端,有淡淡的云雾衬托着远山的陡峻。然后云烟聚合,在水边的沙洲处画有一座竹桥,一个渔民从桥上经过,又有一处树的树枝伸向水面。

  图中无款印,有清代宋权、宋荦收藏印四方、“黔宁”及“公馀”两半印等,后纸有三段跋文,从右往左依次为:

  元末明初陈川题诗:“我家东南丘壑好,曲折云林护微杪。涧沙流水春自香,石楠碎叶秋如扫。缚柴野桥松雨凉,鸣钟破寺茶烟杳。山椒茅亭如笠大,石脚渔舟似瓢小。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酒盆吹香小店门,落日渔樵多醉倒。六年不归长梦见。白发忘情负鱼鸟。晴窗见画三摩挲。旧梦微茫今了了。不知何处得此图。觉我山居殊草草。安得溪南写石田。便携妻子从兹老。”

  陈川又跋:“余家天台有岩谷之胜,每爱云林蔽亏、风日阴翳,心甚惬之。思得善手者绘为图,以有事北上,未暇也。别来六年,未尝不在梦想。今年还江南,留杭十日,适吴生持夏圭《溪山清远图》来请诗。披玩再四,历历皆昔有也,乃知古人笔墨之妙。似为我发。叹赏之余,因书长诗数韵以识余感。时洪武戊午春三月十日陈川跋。”

  元末明初平显题跋:“奉次陈东之先生王韵以致景慕。画家粉本尤精好,赏鉴谁能察毫杪。良由天质发自然,惨淡经营信挥扫。珪森父子鸣赵季,丘壑胸襟气深杳。墨卷波涛沧海立,笔缩烟云天地小。冥搜远寄作此图,绎思通灵古来少。东南四万八千丈,玉室璿台势倾倒。北归有客怀故乡,怅望清猿与幽鸟。空悲白发岁年徂,不得痴儿公事了。神游翠壁揽长萝,梦濯云溪藉纤草。金庭之魂可些招,应蹑去踪追二老。松雨老人虎林平显。”

争议

  《溪山清远图》无款识,故学术界对于此卷是否夏圭真迹有些争议。按照一些日本学者的看法,《溪山清远图》卷的风格与南宋画风不符,从而将其判为明代的仿制品。然中国台湾的学者李霖璨认为:“我们所以相信这幅长卷是夏禹玉氏手迹的原因,乃是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斧劈皴,减笔人物,笔致犀利清润,墨色多焦与淡墨之对比……在在都是南宋夏圭的面目风采,我们对这种风采神交已久,所以展卷快睹,大家异口同声地都说:此非夏圭不办’!一早于此尚没有这种画法(如李唐即较此繁细),晚于此的明朝戴进,又高跻不到这样的画界,即没有如此超脱的意境,优美又如此劲拔之笔墨。因此,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家都口无异词地把这卷归属于夏圭的名下,而且还公认为这是他存世的第一杰作。”(李霖璨:《中国画史研究论文集》)现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学者几乎都同意这个看法。

赏析

  作者对《溪山清远图》全卷的构图布局思考缜密。近9米长卷上,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茂林、楼阁、长桥、村舍、渔舟、远帆不一而足,但画面毫无堆砌拼凑之感,反觉空灵毓秀。首先是因为画家运用仰视、平视、俯视不同角度取景,因而产生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其次是由于画家将画卷下部如巨石、江岸、树木、楼阁、桥梁等以实景写,清晰可感;而在画面上半部,则以清淡之笔描绘远山等虚渺之景,或用大片留白表示江水,因而画中景物设置疏密得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了所谓的“疏可驰马,密不通风”的境地。

  《溪山清远图》是南宋表现水这一主题的佳品。此长卷由十张纸接成,画幅内景物变换繁多,山冈巨石、峭立危岩丛林茂树、小桥流水、楼阁村舍应有尽有,江面云雾弥漫,渔舟隐现,一派溪山无尽之壮景,高远与平远、深山与阔水紧密相接,气脉通连,空灵疏秀,是山水图中鸿篇巨制。

  《溪山清远图》中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还加用“蘸墨法”,就是先勾出轮廓,以侧锋皴和大小斧劈皴,间以刮皴、钉头鼠尾皴等,使山岩坚硬凝重的质感顿时显露出来。夏圭在用墨方面尤为擅长,远景墨色清淡,近景墨色较浓,在墨色的丰富转化中,既使用层层皴、加染的“积墨法”,也使用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渐次画去,墨色由浓转淡、由湿渐枯的“蘸墨法”,以及多种形式的“破墨法”,使画面水墨交融,灵动鲜活,极其优美地表现了清幽旷远的湖光山色。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树海:整幅《溪山清远图》篇幅宏大,显然是全景构图,没有采用“夏半边”,但也许是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人们才将如此恢阔的山川水色,仅以“溪山”而命名。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