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60877×4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09.43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明沈周化须疏卷
作品作者:沈周
创作时间:明代
原作尺寸:本幅28.4x463.5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沈周化须疏,卷,沈周,行楷书,本幅28.4x463.5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周的朋友赵鸣玉老而无须,另一位朋友姚存道为此求助于周宗道,请分须十茎给赵鸣玉,由沈周执笔为化募之文。该卷以行书大字写成,笔法沉著稳健,体势挺拔,纵横舒展,与黄庭坚相似,风格浑厚,自成一格。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0九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为人宽厚有大度,能诗文,工书法,善绘画。书法黄庭坚,遒劲奇崛。山水少承家法,凡宋元名手,皆能变化出入。
沈周的友人赵鸣玉缺少胡子,姚存道请沈周作〈化须疏〉,向美髯公周宗道求助,分给赵鸣玉十支,以补不足。这是一篇谐谑的文章,可以看出当时苏州文人间轻松幽默的一面。不过沈周仍然煞有介事的引经据典,大作文章,而且以端庄的大行楷书之,亦庄亦谐,令人莞薾。沈周不以书名,书法对他来说,和诗文绘画一样,只是传达个人情感,抒发怀抱的媒介之一。书体上,中年以后,偏好宋代文人书家黄庭坚(1045--1105)的行书,尤其夸张黄体向左右伸展的撇捺笔趣。此卷约五十七岁书,长波大撇,运笔如鼓楪奋进,挺健而顽涩,王鏊(1450--1524)评其书,有「倔傲之气」,(注)此卷可见一斑。结体与行间较黄庭坚端整,撇捺锋势较显著,此是明代一时风气,他的弟子文徵明继承其法,加以腴润,另谋新貌。
化鬚疏。有序。茲因趙鳴玉髠然無鬚。姚道存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於其于思之間。分取十鬛。補諸不足。請沈啟南作疏以勸之。 疏曰。伏以天閹之有刺。地角之不毛。鬚需同音。令其可索有無。以義古所相通。非妄意以干。廼因人而舉。康樂著舍施之迹。崔諶傳插種之方。惟小子十莖之敢分。豈先生一毫之不拔。推有餘以補也。宗道廣及物之仁。乞諸鄰而與之。存道有成人之美。使離離緣皮而飭我。當榾榾擊地以拜君。把鏡生歡。頓覺風標之異。臨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未容輕拂於染羮。豈敢易撚於覓句。感矣荷矣。珍之重之。敬疏。化緣生沈周識。
化须疏。有序。兹因赵鸣玉髠然无须。姚道存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于其于思之间。分取十鬛。补诸不足。请沈启南作疏以劝之。 疏曰。伏以天阉之有刺。地角之不毛。须需同音。令其可索有无。以义古所相通。非妄意以干。乃因人而举。康乐著舍施之迹。崔谌传插种之方。惟小子十茎之敢分。岂先生一毫之不拔。推有馀以补也。宗道广及物之仁。乞诸邻而与之。存道有成人之美。使离离缘皮而饬我。当榾榾击地以拜君。把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未容轻拂于染羮。岂敢易撚于觅句。感矣荷矣。珍之重之。敬疏。化缘生沈周识。
作者印记
启南、石田。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
神物护持、留耕堂印、卧菴所藏、卧菴(重二)、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98。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936。
沈周行楷书《化须疏》卷
沈周行书《书中秋诗》卷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书法册页(14开)
沈周《行书千人石夜游》卷
沈周行书尺牍《声光帖》页
沈周行书《题诸葛武侯像诗》页
沈周行书尺牍页
沈周《行书书画跋》墨迹页
沈周《行书画跋》法帖墨拓
沈周行书书法《题跋法常水墨写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