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行书《自书诗册》书法册页(14开)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书法册页(14开)

沈周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1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2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3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4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5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6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7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8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09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0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1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2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3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4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5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6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7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8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19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20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21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_22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2)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3)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4)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5)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6)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7)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8)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9)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0)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1)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2)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3)
沈周行书《自书诗册》局部 (14)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3335×25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44.75 MB (共14开)

下载格式: PN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明沈周自书诗册

作品作者:沈周

创作时间:明代 /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明书翰册,沈周自书诗册,沈周,行书,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一册14开(本幅14开14幅),纸本,本幅一22.7x27.3、本幅二22.7x32.7、本幅三22.7x30.8、本幅四22.5x29.2、本幅五22.7x32.9、本幅六22.5x30.5、本幅七22.7x29.6、本幅八22.7x28.8、本幅九22.7x32.1、本幅十22.7x25.8、本幅十一22.3x33.4、本幅十二22.1x27、本幅十三22.1x28、本幅十四22.1x35.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繁体釋文

登金山。 龍宮湧出玉璘珣,乍眼來看極悚神。 滿地莫論無坐處,東坡至佛印室中曰: 「內翰來此間無坐處。」 中流真見不羈人。東坡蒜山詩云: 「金山亦是不羈人。」 牆低樹少多容月,石瘦花慳晏得春。 舟楫一江名利路,煙波誰謂不生塵。 陶公甫韋大年費崇父道士何可閒同酌吉公房一首。 常惜忙未到,到來方悟閒。 過江如隔世,入寺不知山。 風氣薄詩骨,夕陽浮醉顏。 古人誇一宿,三宿我才還。 吉公永安堂夜宿一首。 清酣散江風,展火對不寐。 澄懷入禪觀,真若超世諦。 自顧衰颯境,掛住亦良計。 江山不厭客,詩壁無曠地。 州人亦何修,舟楫日容易。 笑我雪鴻跡,天地暫為寓。 感史明古曾約同遊今已化去一首。 鬍翁久憶金焦勝,感嘅來登獨老身。 生死隔塵空舊約,江山如此欠斯人。 強留詩酒聊三日,愁送鶯花又一春。 浩蕩煙波莽回首,漫將行樂與誰論。 趙民部涵虗樓小酌有作。 白髮蕭蕭始此來,高樓正倚夕陽臺。 闌憑南面山都出,梯到上頭江大開。 自愧衰翁落遲局,未容民部不深杯。 若教却飲天應笑,豪傑眼前安在哉。 民部約遊焦山歸思浩然作此奉辭。 江勢方長海又開,倩人扶上妙高臺。 十年強健天如許,留取焦山作後來。 民部索和西涯閣老舊韻。 儘有風波怯往還,又因名勝使人攀。 天將白玉浮諸水,誰以黃金姓此山。 欲就一竿漁浩蕩,更憑雙足弄潺湲。 老僧莫作誰何問,只借中泠洗醉顔。 登妙高臺。 登臺見青草,(月永)(月永)感今昔。 江山本舊觀,形勝我新識。 江山不因臺,流峙自天闢。 臺固為江山,亦當為遊客。 往來其無窮,有得有不得。 坡老莫可呼,舉酒酹江色。 望江。 一源萬里勢成三,截地分明限北南。 長塹悠悠天所設,奔流浩浩海相函。 獨憐擊楫存遺誓,可咲囊沙是謾談。 頭白妙高方縱目,落霞孤鶩晚猶貪。 飲中泠泉。 此山有此泉,他山無此泉。 泉名與山名,並為天下傳。 山泉兩合德,珠璧輝江天。 宛在水中央,天使塵土縣。 山本一江石,泉井從石穿。 非鬼不可鑿,人莫知其源。 黝深貫龍窟,不溢亦不騫。 我久負渴心,始修一啜緣。 憑闌引小勺,氷雪流荒咽。 再灌肝與肺,化作清泠淵。 沁沁若沆瀣,逐逐空腥羶。 至味謝茗荈,亦不從烹煎。 謬哉康王谷,欲勝宜未然。 未伺鴻漸知,但飲必推先。 由我口舌得,亦獲參其玄。 世多未沾者,茫茫尚垂涎。 滿注兩大罌,載歸下江船。 搖光蕩江月,泛影雲亦鮮。 分潤及鄉人,七椀同通仙。 郭璞墓。 氣散風衝豈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 日中數莫逃兵解,世上人猶信葬書。 漂石龍涎春霧後,交沙鳥跡晚潮餘。 秪憐玉立三峰好,浮弄江心月色虛。 鶻石。 海東飛鶻力不續,就此一拳聊息足。 擎波勞怪鬼莫撼,引手近疑人可觸。 山含岈水竇候潮鳴,皴皵雲膚借苔綠。 金山只恐順江去,誰插鼇簪關地軸。 千年奇觀豈無賞,疑有坡詩刻蒼玉。 頃年遊金山,次第得詩數篇,儗托吉公呈州中諸名流,未果。□光甫來顧,出秋山□作見示,嘆服不已。遂乘便附光甫轉似□山,可竄與竄,可□和之,是所望也。光□博雅好學,於好醜自了了目中,但不屑見教耳。弘治癸亥(一五0三年)上巳日,長洲沈周。

简体释文

登金山。 龙宫涌出玉璘珣,乍眼来看极悚神。 满地莫论无坐处,东坡至佛印室中曰: 「内翰来此间无坐处。」 中流真见不羁人。东坡蒜山诗云: 「金山亦是不羁人。」 墙低树少多容月,石瘦花悭晏得春。 舟楫一江名利路,烟波谁谓不生尘。 陶公甫韦大年费崇父道士何可闲同酌吉公房一首。 常惜忙未到,到来方悟闲。 过江如隔世,入寺不知山。 风气薄诗骨,夕阳浮醉颜。 古人夸一宿,三宿我才还。 吉公永安堂夜宿一首。 清酣散江风,展火对不寐。 澄怀入禅观,真若超世谛。 自顾衰飒境,挂住亦良计。 江山不厌客,诗壁无旷地。 州人亦何修,舟楫日容易。 笑我雪鸿迹,天地暂为寓。 感史明古曾约同游今已化去一首。 胡翁久忆金焦胜,感慨来登独老身。 生死隔尘空旧约,江山如此欠斯人。 强留诗酒聊三日,愁送莺花又一春。 浩荡烟波莽回首,漫将行乐与谁论。 赵民部涵虗楼小酌有作。 白发萧萧始此来,高楼正倚夕阳台。 阑凭南面山都出,梯到上头江大开。 自愧衰翁落迟局,未容民部不深杯。 若教却饮天应笑,豪杰眼前安在哉。 民部约游焦山归思浩然作此奉辞。 江势方长海又开,倩人扶上妙高台。 十年强健天如许,留取焦山作后来。 民部索和西涯阁老旧韵。 尽有风波怯往还,又因名胜使人攀。 天将白玉浮诸水,谁以黄金姓此山。 欲就一竿渔浩荡,更凭双足弄潺湲。 老僧莫作谁何问,只借中泠洗醉颜。 登妙高台。 登台见青草,(月永)(月永)感今昔。 江山本旧观,形胜我新识。 江山不因台,流峙自天辟。 台固为江山,亦当为游客。 往来其无穷,有得有不得。 坡老莫可呼,举酒酹江色。 望江。 一源万里势成三,截地分明限北南。 长堑悠悠天所设,奔流浩浩海相函。 独怜击楫存遗誓,可咲囊沙是谩谈。 头白妙高方纵目,落霞孤鹜晚犹贪。 饮中泠泉。 此山有此泉,他山无此泉。 泉名与山名,并为天下传。 山泉两合德,珠璧辉江天。 宛在水中央,天使尘土县。 山本一江石,泉井从石穿。 非鬼不可凿,人莫知其源。 黝深贯龙窟,不溢亦不骞。 我久负渴心,始修一啜缘。 凭阑引小勺,冰雪流荒咽。 再灌肝与肺,化作清泠渊。 沁沁若沆瀣,逐逐空腥膻。 至味谢茗荈,亦不从烹煎。 谬哉康王谷,欲胜宜未然。 未伺鸿渐知,但饮必推先。 由我口舌得,亦获参其玄。 世多未沾者,茫茫尚垂涎。 满注两大罂,载归下江船。 摇光荡江月,泛影云亦鲜。 分润及乡人,七椀同通仙。 郭璞墓。 气散风冲岂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 日中数莫逃兵解,世上人犹信葬书。 漂石龙涎春雾后,交沙鸟迹晚潮馀。 秪怜玉立三峰好,浮弄江心月色虚。 鹘石。 海东飞鹘力不续,就此一拳聊息足。 擎波劳怪鬼莫撼,引手近疑人可触。 山含岈水窦候潮鸣,皴皵云肤借苔绿。 金山只恐顺江去,谁插鳌簪关地轴。 千年奇观岂无赏,疑有坡诗刻苍玉。 顷年游金山,次第得诗数篇,儗托吉公呈州中诸名流,未果。□光甫来顾,出秋山□作见示,叹服不已。遂乘便附光甫转似□山,可窜与窜,可□和之,是所望也。光□博雅好学,于好丑自了了目中,但不屑见教耳。弘治癸亥(一五0三年)上巳日,长洲沈周。

印记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作者印记:启南、白石翁。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六册,页2581-2583。

故宫书画录(卷三),第一册,页287-290。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八册,页16-45、161-162。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