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46026×5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88.51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阮郜阆苑女仙图
作品作者:阮郜
创作时间:五代
原作尺寸: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原作材质:绢本
收藏位置:北京故宫博物院
阆苑女仙图,五代十国时期,阮郜,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阆苑女仙图》是一幅以西王母侍女萼绿与董双成的神仙故事为题材的画卷。该画卷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该图中,阮郜运用铁线描以平行排列地方式,将瑶池翠水的形象塑造地坚硬且有实感。
背景:《宣和画谱》记《女仙图》云:“有瑶池阆苑风景之趣,而霓旌羽盖,飘飘凌云,萼绿双成,可以想象。”这里叙述的瑶池、阆苑,当即是《穆天子传》所记西王母所居的地方。又《神仙传》云:“昆仑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立基九层,左瑶池,右翠水,有弱水九重,盖不可到。”而所说的萼绿、双成、即萼绿华与董双成,都是古代女仙的名字。又或谓董双成是西王母的侍女。神仙的故事,历来记载很多,《阆苑女仙图》的内容,正是围绕着这些题材来加以艺术描写的。卷的前后,可能都有残缺。神仙,为道教所宗奉。唐宋之际,正是道教盛兴的一个时期。从《阆苑女仙图》的主题内容来看,是正符合那个时期崇尚道教的风气的。
《阆苑女仙图》描绘的是在仙山阆苑中,一群女仙来往行坐,似将在树下举行盛会,右上角有一女仙凌空飞渡而来,后面跟有侍女执扇捧印相随;右下角一女仙徒步徐徐而行,后有二女童抱琴侍于左右;左上角一女仙乘鹤飘然而下,又一女仙跨神龙呼风唤雨而至;左下角二女仙手捧食盘踏浪而归。在苍松翠竹中心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先到的一群女仙一边嬉戏休整,一边等待其他未到的女仙,其中几位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之下围坐在一起。最中间二仙女头戴珠花配饰,高盘发髻,身着曳地长裙,服饰艳丽,雍容华贵,面露笑容。二女仙双目对视,好像在谈笑什么,后有二仙童手执物品,静侍而立。左边一女仙同样装饰,手拿乐器置于腿上,美妙乐声款款而起,引得对面神鸟欲翩翩起舞,观者似乎能感受有丝丝音乐直入耳迹,余音绕梁不断,后亦有二仙童静立侍奉。稍右方有一女仙展卷凝视,专心于书籍故事之中,面容闲适安详,一女站于后。在一松树下有四个女仙侍者在布置欢宴场所,一个在石桌上摊开包裹器皿的包袱,一个端着一种特殊物品(似盛有甘露的荷花)站在桌边等待,松树左边有两个侍者,一个捧香,另一个则在炉中添香,甚是忙碌。
该图卷有清乾隆帝题诗前后隔水有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作者简介:阮郜(生卒年不详),里籍亦不明。五代十国画家,青年入仕,为太庙斋郎。善画,工写人物,尤擅仕女,凡纤栋淑婉之态,萃于毫端。人物形象端庄秀美,情态雍容,颇有唐人的遗风。
纵观全卷背景大致分为:仙岛礁岸、群仙聚会和浩渺大海三个部分。图中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有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整幅画面虽然人物众多,景象不同,但是主次分明,中部场景为主景,上下左右的景象为从景。
《阆苑女仙图》虽然是表现神仙题材,但画家仍加入了现实观念。以地面的群仙为例,这十几个仙女当中,四个显赫地位者的形象明显大于其他仙女,而且其他人是站姿,她们则是坐姿。这很自然使人想起到历代帝王帝后像中,皇帝、帝后与身旁侍从在尺寸比例上的强烈对比。此外,仙女们的读书、弹琴、谈笑,也都近乎宫廷妇女生活的绘画表现,可见画家已将尊卑贵贱的现世观念移植于神仙题材。因此,《阆苑女仙图》卷虽然表现的是仙界女子,实则是阮郜以宫廷嫔妃的现实生活作为参照,再加上画家对仙女腾云驾雾、凌波微步的人为想象,从而构筑起以贵族妇女现实生活为蓝本并结合神话主题的创作思路。
《阆苑女仙图》在笔墨技法上有其独特之处,画家身处唐宋之间的人物画转型期,笔下的人物组织趋向繁密,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画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阆苑女仙图》的云雾以留白结合渲淡的方式表现。阮郜笔下的云形象轻盈、空灵,富有微妙的变化,塑造出阆风苑云雾弥漫、虚幻迷蒙的环境。这里留白结合渲淡的云法极其适合烘托仙源神秘而美好的氛围,成为《阆苑女仙图》渲染仙境气氛的重要元素。
《阆苑女仙图》中,无数铁线的整齐排列,形成了一个坚实、紧密的水面,让观者能觉察到这个水面是无法轻易扰乱或穿透的,更是非人间所有。因此,瑶池翠水呈现出浓稠深沉、黑不可透的视觉效果,使观者产生如临深渊的视觉感受。另外,阮郜将浪花冲击礁岸动态效果以及水波翻滚、扭曲、胶结的情态表达得准确而又生动。从水法的运用上看,画家将铁线描由平行式转为发散式,结合留白和有具象形的浪花,将水波喷薄、翻卷的神态摄入画面。不难看出,阮郜对流水物理性质表现的深度进行了拓展,他对自然的水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观察,由此,产生了对瑶池翠水特殊质地表现的独特手法。不仅如此,画家有意识地运用线条的松紧对比区分出浪花与水流,让二者在画面,充满动感。这样,阮郜笔下水的运动特征极其明显。
元代人物画《招凉仕女图》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全卷
李昇《货郎图》页
清·顾铨《摹阮郜女仙图》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钱慧安《仿仇英仕女图》
五代《神骏图》卷
张萱人物画《明皇合乐图》页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
清宫画院孙祜、周鲲、丁观鹏画《十八学士图》全卷
儒佛道人物画《三教图》
明代人物画《学童闹堂》团扇页
长卷人物画《孔子弟子图卷》
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唐代·孙位《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卷
吴道子(存疑)白描人物长卷《八十七神仙卷》全卷
吴道子人物画《送子天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