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33598×28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250.95 MB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褚遂良书倪宽传赞
作品作者:褚遂良(传)
创作时间:唐代
原作尺寸:本幅24.6x170.1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褚遂良书倪宽传赞,卷,褚遂良,楷书,纸本,本幅24.6x170.1厘米、拖尾24.6x151.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褚遂良(五九五-六五八年),钱塘(杭州)人,字登善。擅长隶书,甚得到当时书法名家欧阳询的称赞。由魏徵推荐与唐太宗讨论书法。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倪宽(?-前一○三年),千乘人。他善于处理法律案件。武帝执政时,有功于水利建设和年历的制定。
褚遂良的书法出自北碑,继学虞世南和王羲之,终能在欧阳询与虞世南之外,自创一体,成为初唐三大家之一。褚书用笔瘦劲,结体疏朗宽阔,笔划富粗细的变化,优美的顿挫勾挑动作,更为褚书增加了一分妩媚。此幅笔力稍弱,不见褚书直中带曲的张力,可能是南宋的摹本。本幅书法笔意柔婉而富拙趣,历代论者多认为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而书体之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人临写。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拔于刍牧,□□擢于贾竖,卫青奋(圈去)□□□□□落(圈去),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明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寛。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恊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弘)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臣禇遂良书。
漢興六十余載,海内艾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歎息,羣士慕嚮,異人並出。□□拔於芻牧,□□擢於賈豎,衛青奮(圈去)□□□□□落(圈去),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明已。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寛。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臯。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恊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藝,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弘)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于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召、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皆有功跡見述於世。參其名臣,亦其次也。臣禇遂良書。
▼赵孟坚 行书
河南三龛孟法师二刻早年所书。房公乔圣教记序。长安同州本。并晚年书。此倪宽赞。与房碑记序。用笔同晚年书也。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观之自鄙束缚于毫楮间耳。诸王孙赵孟坚子固书。
▼赵孟坚 行书
群玉帖中帝京篇。赝迹可笑。盖枯且露矣。河南晚年书。虽瘦实腴。孟坚又云。
▼邓文原 行书
文原曩在史馆。获观褚河南书。今见此帖。恍若久别而复睹其风仪也。泰定四年秋分日邓文原识。印记:素履斋。
▼柳贯 楷书
褚河南汉兒宽赞。正书。三百四十字中。刮去五字。盖宋国讳也。河南书岂待赞而显。子固所谓容夷婉畅者殆得之矣。至顺四年闰三月廿四日柳贯识。
▼杨士奇 楷书
评者论河南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观此赞真不虚也。吾求数岁始得之。谨珍袭之。吾先世蓄河南书廉颇蔺相如而下数十传节文。终以优孟。遭世兵乱。家隳于寇。此书散落人间。虽或见之。力不能复。后亦莫知存否。举家为憾。平洲府君及刘子高先生之文。具著其事。故览此益重先世之感。正统七年五月既望庐陵杨士奇谨识。印记:朴学、庐陵杨士奇、东皋春雨亭。
▼钱溥 行书
唐文学馆学士褚遂良。尝为文皇临羲之兰亭帖最多。然喜作正书。其磨厓孟师圣教等帖。亦世著闻。尝得见之。独此兒宽赞。未之见也。婉丽清劲。尤非诸帖所及。庐陵杨文贞公之子叔简。宝藏先爱久矣。展玩之顷。敬书此归之。成化乙未冬。东吴钱溥谨题。印记:学士之印、原溥、九峰清气。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
收傳印記 | (另三半印不可識) |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士奇(半印)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士奇之印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子孫世保 |
收傳印記 | 之印(半印) |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吉泰和楊士奇圖書記 |
收傳印記 | 如俠 |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安定 |
收傳印記 | 朱啟明裝 |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河北棠邨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家在北潭 |
收傳印記 | 家藏(半印) | |
收傳印記 | 鄧文原 | 素履齋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梁清標印 |
收傳印記 | 陳定 | 陳以御 |
收傳印記 | 陳定 | 陳定書印 |
收傳印記 | 韓逢禧 | 朝延子家藏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楊氏(半印)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楊氏士奇(重一) |
收傳印記 | 楊士奇 | 圖書記(半印)(原為「吉泰安楊士奇圖書記」)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蒼巖子(重一)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蕉林秘玩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蕉林梁氏書畫之印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蕉林鑒定 |
收傳印記 | 韓逢祐 | 韓逢祐印 |
收傳印記 | 韓逢禧 | 韓逢禧印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 | 觀其大略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賞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御書房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梁清標 | 棠邨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無逸齋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875。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6。
传褚遂良《摹王羲之长风帖》卷
传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卷
宋人摹褚遂良册(共8开)
褚遂良临王羲之父子四帖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宋拓本
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碑拓
褚遂良大字行楷书《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书倪宽传赞》卷
快雪堂法帖《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墨拓
宋榻武冈帖《褚遂良潭府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书《家侄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楷书《山河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书《潭府帖》墨拓页
宋拓褚遂良法帖册(共5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