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2649×2000像素(200 DPI)
文件大小:55.41 MB (共8开)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宋人摹褚册
作品作者:宋人
创作时间:宋代
原作尺寸:本幅13.2x7.9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人摹褚,册,一册8开,楷书,本幅13.2x7.9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樂毅論。夏侯泰初(魏夏侯玄)。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莒即墨為劣。是以叙而論之。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迴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大甲而不疑。大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茍君臣同苻。斯大業定矣。于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蹟當時。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樂生之所屑。彊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茍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夫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諜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邁全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託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變。世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刦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豺虎。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虧齊士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霸王之事逝其遠矣。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敵何以相傾。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樂毅論。貞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中書令河南郡開國公臣褚遂良奉勑審定及排類。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
收傳印記 | (另半印不識) | |
收傳印記 | 米芾 | 米芾之印 |
收傳印記 | 賈似道 | 秋壑 |
收傳印記 | 宋高宗 | 紹 |
收傳印記 | 馮銓 | 馮銓之印 |
收傳印記 | 馮銓 | 馮銓字伯衡書畫印記 |
收傳印記 | 賈似道 | 賈似道印 |
收傳印記 | 褚氏(半印) | |
收傳印記 | 宋高宗 | 興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鑑賞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重一)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無逸齋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養心殿鑑藏寶 |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上册,页488。
故宫书画录(卷三),第一册,页32。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册,页184-193、212-213。
传褚遂良《摹王羲之长风帖》卷
传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卷
宋人摹褚遂良册(共8开)
褚遂良临王羲之父子四帖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宋拓本
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碑拓
褚遂良大字行楷书《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书倪宽传赞》卷
快雪堂法帖《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墨拓
宋榻武冈帖《褚遂良潭府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书《家侄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楷书《山河帖》墨拓页
宋拓大观帖 褚遂良行书《潭府帖》墨拓页
宋拓褚遂良法帖册(共5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