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书法高清图片下载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共6开)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共6开)

朱熹 /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熹行书宋代行草信札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3550×25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77.14 MB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宋朱熹尺牍册

作品作者:朱熹

创作时间:南宋 / 1194年

原作尺寸:本幅33.3x47.8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共6开)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朱熹像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1)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2)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3)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4)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5)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6)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7)
朱熹行草书尺牍册局部 (8)
——

作品简介

——

  宋朱熹尺牍册,朱熹,行草书,一册(本幅2开,每开1幅,前副叶1开1幅,后副叶3开3幅,合计6开6幅),本幅33.3x47.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毕生并以建构国家新秩序为志。故孝宗晚年延揽理学家改革国是时,曾让他大为兴奋,可惜新政刚起步,便随孝宗的崩逝而结束。本函下笔迅捷有力,是1194年8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长沙)一职后,前往京师途中所写,意在向部属交待潭州政务。首段提及令人伤感的「国家丧纪」,指的正是同年6月孝宗之死,但7月宁宗继位,他有机会入朝宣教,又让他顿时转忧为喜。

简体释文

  八月七日,熹顿首启:比两承书,冗未即报。比日秋深,凉燠未定。缅惟宣布之馀,起处佳福。熹到官三月,疾病半之,重以国家丧纪庆霈,相寻而至,忧喜交并,忽忽度日,殊无休暇。兹又忽叨收召,衰病如此,岂堪世用?然闻得是亲批出,不知谁以误听也。在官礼不敢词,已一面起发,亦已申之祠禄,前路未报,即思归建阳俟命。昨日解印出城,且脱目前疲冗,而后日之虑无涯,无由面言,但恨垂老入此闹篮,未知作何合杀耳。本路事合理会者极多,颇已略见头绪,而未及下手,至如长沙一郡,事之合经理者尤多,皆窃有志而未及究也。来喻曲折,虽有已施行者,但今既去,谁复禀承?如寨官之属,若且在此,便当为申明省并,而补其要害不可阙处之兵,乃为久远之计,未知今日与后来之人,能复任此责否耳。学官之事可骇,惜不早闻,当与一按,只如李守之无状,亦可恶也。刘法建人,旧亦识之,乃能有守,亦可嘉也。李必达者,知其不然,前日奉诿,乃以远困之耳,得不追证甚喜,已复再送郴州,令不得凭其虚词,辄有追扰,州郡若喻此意,且羁留之,亦一事也。初听其词固无根,而察其夫妇之色,亦无悲戚之意,寻观狱词,决知其妄也。贤表才力有馀,语意明决,治一小郡,固无足为,诸司亦已略相知,但恨熹便去此,不得俟政成,而预荐者之列耳。目痛殊甚,草草附此奉报,不能尽所怀,唯冀以时自爱,前迓休渥。阁中宜人及诸郎各安佳,二子及长妇诸女诸孙,一一拜问起居。朱桂州至此,欲遣人候之,未及而去,因书幸为道意。有永福令吕大信者,居仁舍人之亲侄,谨愿有守,幸其詧之也。熹再拜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繁体释文

  八月七日,熹頓首啟:比兩承書,冗未即報。比日秋深,涼燠未定。緬惟宣布之餘,起處佳福。熹到官三月,疾病半之,重以國家喪紀慶霈,相尋而至,憂喜交并,忽忽度日,殊無休暇。茲又忽叨收召,衰病如此,豈堪世用?然聞得是親批出,不知誰以誤聽也。在官禮不敢詞,已一面起發,亦已申之祠祿,前路未報,即思歸建陽俟命。昨日解印出城,且脫目前疲冗,而後日之慮無涯,無由面言,但恨垂老入此鬧籃,未知作何合殺耳。本路事合理會者極多,頗已略見頭緒,而未及下手,至如長沙一郡,事之合經理者尤多,皆竊有志而未及究也。來喻曲折,雖有已施行者,但今既去,誰復稟承?如寨官之屬,若且在此,便當為申明省併,而補其要害不可闕處之兵,乃為久遠之計,未知今日與後來之人,能復任此責否耳。學官之事可駭,惜不早聞,當與一按,只如李守之無狀,亦可惡也。劉法建人,舊亦識之,乃能有守,亦可嘉也。李必達者,知其不然,前日奉諉,乃以遠困之耳,得不追證甚喜,已復再送郴州,令不得憑其虛詞,輒有追擾,州郡若喻此意,且羈留之,亦一事也。初聽其詞固無根,而察其夫婦之色,亦無悲戚之意,尋觀獄詞,決知其妄也。賢表才力有餘,語意明決,治一小郡,固無足為,諸司亦已略相知,但恨熹便去此,不得俟政成,而預薦者之列耳。目痛殊甚,草草附此奉報,不能盡所懷,唯冀以時自愛,前迓休渥。閤中宜人及諸郎各安佳,二子及長婦諸女諸孫,一一拜問起居。朱桂州至此,欲遣人候之,未及而去,因書幸為道意。有永福令呂大信者,居仁舍人之親姪,謹愿有守,幸其詧之也。熹再拜啟,會之知郡朝議賢表。

题跋

  前副叶墨画朱子像,隶书,宋徽国朱文公遗像。

  晏宁后副叶题跋

  右晦菴翰墨文卷。乃有宋沈著舜卿,出杂色倭纸,奉邀徽国朱文公走书晋彭泽令陶渊明归去来辞。今潮郡幕宾宛陵陈君家,世宝藏之。旧物递递相付,抱持弗置,至君又能装池成卷。是所以承遗泽于前,而垂盖庇于后耳。遗考柴桑翁元亮,以曾祖晋世宰辅,自少家贫,耕植自给,缾无储粟,不求见需,为能固守其穷。爰以叔父见用为令,当风波未静之时,在官八十馀日,见宋业渐隆,不复肯仕,划然赋辞,自免去职,可谓得靖节之纯也耶。有谓元亮耻事二姓,在晋所作,皆题年号,入宋之诗,惟书甲子,皆惑于传记之舛。虽有识如黄庭坚、秦观、李焘、真德秀,亦踵其谬,而弗之察。独萧统撰本为是,所以子朱子述通鉴纲目,遂书曰晋征士陶潜卒,可谓得其实矣。曩昔晦菴然舜卿之请,不他铭记书,而是特笔者,当喝疾之作楚,景慕渊明之清致,遂有乘兴捉笔,不觉终篇之谑。而纪注不曰晦菴,而曰云壑者,时筑室于建阳庐峰之巅,号曰云谷,盖在紫阳书堂之后,因创草堂,而扁曰晦菴,亦曰云壑老人。后得武夷五曲之地,结庐其间,曰武夷精舍。晚卜筑于考亭,作精舍曰竹林,更名曰沧洲,因号曰沧洲病叟。最后揲蓍遇遁之同人,更号遁翁,而晦庵之号,甚显于世,故多晦菴云。年谱序次如是,其云壑为文公别号明矣。顾其笔势遒劲,天机逸发,如枯藤朽木,云舒雾敛,当为公平生所书第一帖。且自谓余尝病纸大滑,笔浮而字画不能工,是即大易谦光之微意。及观韦菴王侯隶古四大字,以弁卷端,其字画之古朴,精神之飞动,鹏褰海怒,欻起无际,又为昭代第一手。当与晦菴之法格,媲美扬休于万世为不拔。彼常流概以插花美女为奇观,使其见此,必将吐舌而走矣。时正统八年辰在癸亥秋菊月节日,潮州府海阳县儒学教谕三山晏宁书。印记: 静斋、三山世家、丙午科乡贡士、学古、辞达而已。

印记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吴桢、周生、苍岩子、蕉林鉴定。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三册,页1485。

  故宫书画录(卷三),第一册,页25。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