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圣母子与圣安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未完成的油画作品,创作时间约在1501年至1519年间。该画作描绘了圣安妮、她的女儿圣母玛利亚以及幼年耶稣。画中耶稣正抓着一只象征其受难的羔羊。此画最初受委托为佛罗伦萨圣母领报大教堂的主祭坛画而创作,其主题也长期萦绕在达·芬奇心中。
这幅画作很可能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在其女儿于1499年出生后委托达·芬奇创作的,但最终并未交付给国王。达·芬奇为了构思人物布局,曾绘制了《伯灵顿宫草图》。2008年,卢浮宫的一位策展人在画作背面发现了数幅模糊的素描,被认为是达·芬奇的手笔。通过红外反射成像技术,揭示出了一幅与达·芬奇在准备《安吉里之战》时所作马头素描相似的“7x4英寸马头图”,以及一幅“6.5x4.5英寸的半边头骨图”。第三幅素描则显示了婴孩耶稣与羔羊玩耍的场景,与画作正面的构图相似。卢浮宫发言人表示这些素描“极有可能”出自达·芬奇之手,并且这是首次在其画作背面发现素描。这些草图在画作修复过程中由专家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画作中,圣母玛利亚坐在其母亲圣安妮的膝上,伸手朝向正在与羔羊玩耍的幼年耶稣。艺术史学家汤姆·格尼描述画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两位女性享受着男孩的可爱,而男孩则望向母亲寻求引导”。
学者迈克尔·艾伦·安德森如此描述这幅画:
“在这幅以惊人现实主义著称的知名作品中,耶稣的血统被生动地表现出来——玛利亚坐在相对年轻的圣安妮膝上。两位女性都凝视着基督幼子,他的手紧抓着上帝的羔羊。玛利亚与其母亲在视觉上紧密相连,她试图阻止她的儿子,而耶稣正抓着那只象征牺牲的羔羊。”
弗洛伊德的解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1910年的文章《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的一個童年记忆》中,对达·芬奇进行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声称,从侧面看,圣母的衣袍轮廓揭示了一只秃鹫的形象。他认为这反映了达·芬奇在《大西洋古抄本》中记述的一个童年幻想(关于一只秃鹫用尾巴多次敲开并撞击摇篮中婴儿的嘴唇),并将其解读为一种“被动同性恋”幻想的体现。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建立在一个翻译错误之上:德文译者将原文中的“风筝”误译成了“秃鹫”。弗洛伊德本人对此失误感到失望。一些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曾试图通过纳入“风筝”来修补该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另一个理论试图解释达·芬奇为何偏爱描绘圣母玛利亚与圣安妮。达·芬奇起初由生母抚养,后来被他父亲瑟·皮耶罗的妻子“收养”。因此,描绘上帝之母与其生母在一起的主题,对某种意义上拥有“两位母亲”的达·芬奇而言尤为亲切。在这幅画以及伦敦的草图中,都难以分辨圣安妮是否明显比玛利亚年长一代。
埃里希·诺伊曼的反驳
埃里希·诺伊曼在其著作《艺术与创造性无意识》的首篇文章《列奥纳多·达·芬奇与母亲原型》中反驳了弗洛伊德的文章。诺伊曼不同意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童年记忆和艺术动机的精神分析解读,该解读将达·芬奇的创造力视为性压抑和升华的结果。诺伊曼反驳道,达·芬奇作品的主题应通过荣格学派的原型框架来理解,特别是“伟大母亲”和“伟大个体”原型。他进一步论证,艺术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的桥梁,在个体和集体意识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