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作品简介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册,一册:十八开(本幅十八开十八幅),本幅 绢; 对幅十八 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册共计十八幅,形式属于「上文、下图」的连环故事画。内容叙述东汉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直到十二年后,才由曹操派遣使臣,将她赎回汉地。每段画面,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车马、配景,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作者原先被订为李唐(约一○四九─一一三○年后),但成作时间应稍晚。画中并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
〈文姬归汉图〉册系以东汉才女蔡文姬(一六二-二二九)陷胡的坎苛经历,做为创作背景的历史故事画。全册共十八幅,各幅上方并分录〈胡笳十八拍〉诗文。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原题作阎立本(约六Ο一-六七三)画,今名乃清人胡敬根据《画继补遗》而改订。虽未必为李唐(约一 Ο 七 Ο -一一五 Ο 后)所绘,然画中笔致古朴,且描写真实,原作出自南宋画院中人,当无疑议。
01.被掳
第一拍。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逐虏尘。
阎立本画。虞世南书。宇宙第一至宝也。崇祯十六年夏初。河南樵子王铎。观于半堂山古洲韩公家藏韫之。
02.北行
第二拍。胡主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囏阻谁姑息。(刊本作豺狼喜怒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万里重阴鸟不飞。塞沙莽莽无南北。
03.成亲
第三拍。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使余力兮翦余发。(力。刊本作刀)。食余肉兮饮余血。诚知杀身愿如此。与虏为妻不如死。(与虏。刊本作以余)。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
04.怀乡
第四拍。山川路长谁记得。何处天涯是乡国。自从惊怖少精神。不觉风霜损颜色。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
05.炊食
第五拍。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06.观星
第六拍。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是非取与在指挥。言语传情不如手。
07.听乐
第七拍。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竟夕无云月上天。故乡应得重相见。
08.夜思
第八拍。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
09.家书
第九拍。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学他刺血写得书。书上千重万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
10.产子
第十拍。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生得胡儿欲弃捐。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
11.育儿
第十一拍。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无冬无夏卧霜霰。水冻草枯为一年。汉家甲子有正朔。绝域三光空自悬。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复圆。
12.来使
第十二拍。破缾落井空永沉。故乡望断无归心。宁知远使问姓名。汉语泠泠传好音。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如今果是惊心事。喜过悲来情不任。
13.伤别
第十三拍。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14.送行
第十四拍。莫以胡儿可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还乡岂不见亲族。念此飘零隔生死。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
15.别后
第十五拍。叹息襟怀无定分。当时怨来归又恨。不知愁怨情若何。似有锋铓扰方寸。悲懽并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问。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
16.归途
第十六拍。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重阴白日落何处。秋雁所向应南方。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
17.驻足
第十七拍。行尽胡天千万里。唯见黄沙白云起。马饥跑雪㘅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燕山髣髴辨烽戍。颦鼓如闻汉家垒。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
18.返家
第十八拍。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明烛重然煨尽灰。寒泉更洗沈泥玉。再持巾栉礼仪好。一弄丝桐生死足。出入关山十二年。哀情尽在胡笳曲。
十八拍图。阎立本画。虞世南书。世藏天府。历代流传有绪者也。观其山水树石。师王右丞。(四字乙去)。人物宫殿帏帐牛马。设色画法。全师恺之僧繇。计五百馀人。种种气韵生动。精妙入神。非假之以屡年之精工。奚能办此。永兴书。全师王右军兰亭。烂漫千有馀字。绢素精密。精神烨如。诚称天下法书名画之冠。古今之美萃于此矣。真希世之珍也。余每携至公署。教习督课之馀。常披玩之。时同观者。门人陶望龄。焦竑。王肯堂。刘曰宁。为余和墨作字者黄辉。焚香从事者董其昌。执笔者世能也。时万历辛卯(1591)十月十五日。礼卿学士韩世能书于翰林院之瀛洲亭。
原作尺寸:
本幅一 50.7x39.7 CM; 本幅二 50.5x30.4 CM; 本幅三 50.8x30.5 CM; 本幅四 50.7x28.4 CM; 本幅五 50.9x31.8 CM; 本幅六 50.3x25.9 CM; 本幅七 50.3x26.9 CM; 本幅八 50.4x28 CM; 本幅九 50.5x24.8 CM; 本幅十 50.4x27.3 CM; 本幅十一 50.8x26.4 CM; 本幅十二 50.2x25.2 CM; 本幅十三 51x31.6 CM; 本幅十四 50.3x26.9 CM; 本幅十五 50x26.3 CM; 本幅十六 50.2x28.2 CM; 本幅十七 50.3x27.2 CM; 本幅十八 50.2x33.9 CM; 对幅十八 50.3x34.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