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书法高清图片下载

东汉仇靖隶书《李翕西狭颂》又名《黄龙碑》墨拓

东汉仇靖隶书《李翕西狭颂》又名《黄龙碑》墨拓

仇靖 / 位于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汉代隶书碑拓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32416×23708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26 G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作品作者:仇靖

创作时间:东汉 /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原作尺寸:整碑高2.2米,宽3.4米

作品材质:纸,墨拓

收藏位置:位于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东汉仇靖隶书《李翕西狭颂》又名《黄龙碑》墨拓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2)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3)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4)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5)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6)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7)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8)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9)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0)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1)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2)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3)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4)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5)
仇靖隶书石刻《西狭颂》高清墨拓大图单字局部 (16)
——

作品简介

——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西狭颂》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

  《西狭颂》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

  《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西狭颂》是在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隶书成熟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金石铭刻和墨迹两大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汉代隶书刻石风格多样,有碑碣,有墓志,有摩崖,有石经,或端庄,或秀丽,或奇肆,或古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狭颂》是在北宋末年被樵夫砍柴时偶然发现的,由于刻石面在一处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阳光的直晒和雨水的冲刷,加之地处偏僻,长期被藤萝遮蔽,下有深不可测的黄龙潭,险峻异常,一般人很难接近,所以才有了保存完好、异常珍贵的《西狭颂》。《西狭颂》现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书法内容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正文原文: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 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瑞降丰稔,民以货稙。威恩并隆,远人宾服。鐉山浚渎,路以安直。继禹之迹,亦世赖福。 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

  题名:承,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门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齐。故从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华。故从事,主簿,上禄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禄张亢,字惠叔,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字元嗣。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汉德。书文,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彦,字子才。

  颂文的左侧是十二行题名,由于早期的《西狭颂》拓片多不拓题名文字,而历代研究者又大多数未能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因此关于这十二行的题名的归属曾经有过争议。《隶续》就误将此十二行题名记在了《天井道碑》名下。

书法赏析

  《西狭颂》是“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西狭颂》结字博大精深,格局宏阔,且笔画分布各司其职,扎实停匀,给人以稳如泰山、重如磐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并不是靠线条粗壮,笔画对称来获得的。事实上,只要对“知白守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不难把握这种感觉的。假如学习过汉印,可以知道证明一根阳线的宽绰与促狭,求诸于另一根“阴线”。便能得到反证,只要知道有一根“阴线”存在,也就守得住这根阳线是否扎实。再看《西狭颂》,它或许是由于擘窠大字的缘故,抑或是线条太过于精深到位,所以,线条在分割空间时,哪怕是微小的空间也非常的透气宽绰,且虚实对比并不显得十分地强烈。因此,表面上看来,它的线条在空间上的排列似乎有点疏松平整的感觉,但究其体势,还是将不显笔墨的“线”作为主要的书写对象来抒写了。从另一方面看,它虽然疏而不散,平而不板,整而不齐,但它将墨色的面和非墨色的面等同着用阳线和阴线来参合,所以其变化尤为丰富。这变化是微妙的,它随结字的内在需要而确立,即随“阴线”的需要而确立,也随线条的变化而变化,即随“阳线”造型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其结字饱满方正,内部疏朗,外部充实,犹如一团块式造型,而其中任何一条放纵恣肆的线条都只能归之于其中。如图中“外”字的磔笔,看上去其势是如此地开张外挑,但在线条松动宽绰的团块排列上,它又是如此地虚和平静。又如“事”字,第五根横画以及波笔,原本是非常开张跋扈的,但两者向左、向右的不同走向,其势也只能在相互的牵引中抵销并统一在团块中,这就是结字的内在需要。至于空间变化由线条来调节的例子,那更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如“然”字的四根竖画,“封”字的四根横画中的空间,或正方,或三角或长方等的变化,均说明了线条在空间中的作用和价值。总之,《西狭颂》的结字变化是微妙的,它没有大起大落式的对比强调。而更多的是在看似寻常、实为奇崛的变化上来构筑其“疏宕”的形式意蕴。这就是其结字耐人寻味之处。

  《西狭颂》的线条朴茂丰腴,深厚凝重,绵长劲挺,用笔逆入平出,笔笔达意。起笔收笔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而在力量上它又十分强调粗重感。所以《西狭颂》的线条一般两头较为粗壮,中段较为平缓,显得力量内蓄沉郁。给人以稳如磐石的感觉。尤其是波画,在手法和面貌上那更是层出不穷,多姿多彩。如“事”字的圆圆行笔,长长带出,以及“教”字的圆笔行进,转角方折重顿,出锋尖长等等,都可说明此点。“燕尾”作为隶书中最显著的特征,在《西狭颂》中也反映得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其燕尾基本上以圆和状为主,且用笔之力似乎在起笔处就开始蓄集,然后长长挑出,而收尾处或上挑,或平出,或内聚,或外拓,手法变化多样,姿态各异,均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