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轴

董源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轴

董源 / 辽宁省博物馆

全图预览 PREVIEW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1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2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3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4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5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6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7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8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09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10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_11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1)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2)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3)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4)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5)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6)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7)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8)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高清大图局部 (9)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60907×5965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736.77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作品作者:董源

创作时间:五代南唐

原作尺寸:纵50厘米,横320厘米

原作材质:绢本

收藏位置:辽宁省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五代南唐,董源,绢本,淡设色画,纵50厘米,横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首引题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宣和谱载后,入元文宗御府。柯九思鉴、虞集等鉴定。 甲子六月观 ,因题,董其昌。

  《夏景山口待渡图》图中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中景山势重叠,林木疏朗挺直,竹丛杂处其间,茅屋隐约可见;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点出主题。全图构思精细,设色雅淡,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沙坡剔细草,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壮。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迤左则村墟烟落,夏木阴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只见峰峦层层远去,河面碧波荡漾,远处草木蒙茸,水气若蒸,岸边芦苇丛生,近处岸坡错落,绿树成荫。在河流旁,一渔翁肩扛鱼网和鱼篓沿岸徐行。江面一渡船行至江心,而垂柳纤纤的渡口,二客官在等候待渡,对面渡口之凉亭也隐隐若现。整个画面宁静中见动势,既和谐又统一。

  绘画技巧极为精妙,画山以披麻皴为主,兼点子皴法,山峦拖淡色渲染。林木竹丛不作曲杆,不画夹叶,前浓后淡,质感强烈。

  《夏景山口待渡图》近景部分作坡岸逶迤,丛林叠映,几丛茂密的竹林、耐林连续向远景展开,层次分明,拉大了画面空间。近景树木的处理是董源最为关注的地方,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映衬,阔叫树与针叶树交互成林,郁郁葱葱,由之描绘了一片繁盛的夏日景象。

  画家对林间坡岸景物的处理,更见精彩。如果凝神细看,仔细观察,林间碎影斑驳,几让人感受到睛午阳光泻落的情形恍惚间在限前出现。坡岗、小径明亮细净,与背阴处的幽深凄邃形成鲜明对比。

  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既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同样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但笔墨技巧、风格乃至整个艺术的图式又是承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产生于对李思训、王维山水画图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这种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启示下完成的。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