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卷

传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卷

董源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1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2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3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4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5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6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7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8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09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0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1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2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3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4
董源夏口待渡图卷_15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1)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2)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3)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4)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5)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6)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7)
董源山水画《夏口待渡图》局部 (8)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25668×2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00.28 MB

下载格式: .png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传五代董源夏口待渡图

作品作者:董源

创作时间:五代

原作尺寸:本幅29.2x252.6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董源夏口待渡图,轴,董源,本幅29.2x252.6厘米、隔水29.2x11.6厘米、拖尾29.2x113.6厘米、全幅30.6x350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活动于十世纪上半叶),字叔达,江南锺陵人。事南唐为北苑副使。善画山水,兼工画牛、虎、龙、水。山水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崎之笔。米芾称述董源画法,谓为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本幅旧题为董源,画夏日溪山萦带,林屋映蔽,白云浮现于山腰,江面潦阔,岸边众桅高耸。画山峰以长披麻皴为主,表现松软土质山峦,林木均是重墨渍染,苔点亦繁盛,意在表现夏日草木蓊郁,万物蓬勃生长。 本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系张大千先生遗赠。

作者款识

  董源。

题跋

  董其昌前隔水行书

  董北苑画夏口待渡图真笔。癸酉(一六三三年)六月望后三日。董其昌鉴题。印记: 董氏玄宰、宗伯学士。

  姚安道拖尾行书

  余尝评董北苑画,盖天然第一,其得胜解者,非积学所致也。想其解衣磅礡,心游神放。群山万木泠然有感而应者。故雷霆风雨,忽乎其前而不可却,当此时岂复有画者耶,观此卷益征其不诬矣。四明姚安道敬题。印记: 蓬莱山隐、鄞姚安道师德静学斋。

  陈鉴拖尾行书

  世不见古人笔画,谓后世所作便尽古人妙处。古今无异,道惟造于诣绝者得之。但后人于学不能致一,故所得类皆卤莽灭裂,不得到古人地也。北苑善画,多作山石,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是卷虽寓象赋景,得其全胜,溪山萦带,林屋映蔽,烟云出没,求其图者,可以知其处也。陈鉴题于白雪堂。印记: 翰林陈鉴家藏清玩。

  卢克柔拖尾草书

  画家论北苑画者,止以著色山水誉之,谓其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今观此画信然,盖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仿思训者亦少,故特以此得名于时。至其出自胸臆,江山风雨,溪谷晦明,林霏烟水,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而足以助骚人辞客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淇川卢克柔。印记: 淇川。

收传印记

  毕□安印、□园、卢陵□阳□(残印)、俞龢、戴氏率初、□□院印、大风堂。

主题

  山水、夏景、江河、湖、烟、雾、松、台阁、桥、骡.驴、房舍、百姓、溪涧、湍泉、帆船。

技法

  皴法、披麻皴、苔点、人物衣纹描法(减笔)。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