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水墨竹《竹谱卷》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

吴镇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1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2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3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4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5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6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7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8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09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0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1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2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3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4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5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6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7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8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19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0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1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2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3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4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5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_26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2)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3)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4)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5)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6)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7)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8)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9)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0)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1)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2)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3)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4)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5)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6)
吴镇水墨竹《竹谱卷》局部 (17)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47075×1886像素(72 DPI)

文件大小:181.60 MB

下载格式: .png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元吴镇竹谱卷

作品作者:吴镇

创作时间:元代 / 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

原作尺寸:本幅36.7x925.7厘米

原作材质:绢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

款识一

東坡先生題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之起。鶻之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也。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斲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天子之托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可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以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韤。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韤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虛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也哉。余因而實之。答曰(點去)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歸老焉。因以所書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二十韻。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脩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頃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笋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復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士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梅道人為佛奴畫竹譜。書此記于卷首。至正十年(1350)庚寅夏五月八日。雨窗筆。作者印记:楳華盦(重一)、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

款识二

晴霏光煜煜。曉日影曈曈。為問東華塵。何如北窗風。梅道人戲墨于醉李春波門笑俗陋室。老飲冰先生以樗翁所書笑俗二字木刻示余。揭之陋室為問。俗之移人而賢者猶不能自免。而況愚者而能免之乎。俗之可笑不可笑何則。蓋習氣所積。化之而然也。然而俗之果可移人而人果不可移俗者乎。使其喜名者而乏才識。喜利者而尚浮華。皆習俗移人而然焉。間有墮于其中而自覺者。得非心出天賦。人能移俗者至是乎。俗果可笑乎。果不笑乎。因誦東坡詩曰士俗不可醫之句。先生乃掀髯大笑。捧腹出門。疾走而去。余遂歌曰。我有淵明琴。長年在空屋。客來問宮商。胡盧捫軫足。才俗不可醫。那使積習熟。我慚疲欲眠。清風動脩竹。

款识三

孔子適衛。公孫青僕。子在淇園。有風動竹。蕭灑團欒之聲。欣然忘味。三月不肉。顧謂青曰。人不肉則瘠。不竹則俗。汝知之乎。梅道人寫至此。遂寫竹以破俗云。至正庚寅(1350)夏五月。時宿雨未霽。勞倦少息。

款识四

鮮于伯機題高房山墨竹詩云。涼陰生研池。葉葉秋可數。京華客夢醒。一片江南雨。至正十年(1350)夏六月九日。因雨窗孤坐。捉筆寫此枝以識歲月。梅道人戲墨。

款识五

東坡先生守湖州。日遊胡道兩山。遇風雨。回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于壁間。題詩云。更將掀舞勢。秉燭畫風篠。美人為醉顏。恰似腰肢裊。後好事者刻于石。今置郡庠。余遊霅上。摩挲久之。歸而每筆為之。不能彷彿萬一。時梅雨初歇。清和可人。佛奴出此卷索作竹譜。遂因而畫此枝。以識歲月也。至正十年(1350)夏五月一日。梅道人年已七十一矣。(又另行記云)試貂鼠毫筆。潘衝舊墨。兒誦論語。

款识六

梅花翁寄興于橡下。

款识七

抱節兀無心。凌雲如有意。寫之空山中。凜此君子志。梅道人為佛奴戲此竹。書此詩。當此日。有此枝。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寫此語於娛嘻。梅老寐語也。

款识八

愁來白髮三千丈。戲掃清風五百竿。幸有阮奴知此意。時來几上弄清寒。梅道人戲墨。時驟雨忽至。清風涼肌。

款识九

逕深茅屋陋。樹倚夕陽斜。行遍青山路。何丘不可家。至正庚寅(1350)夏六月。梅華老戲墨也。

款识十一

俯仰元無心。曲直知有節。空山木落時。不改霜雪葉。此懸崖竹。如此立意可也。梅道人戲墨。

款识十一

簡齋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散馬九方皐。梅花親書也。

款识十二

有竹之地人不俗。而況軒窗對竹開。誰謂墨奴能倒景。一枝移上紙屏來。梅道人一日與人寫紙屏而作此枝。佛奴索寫此詩于譜上。遂為書也。至正庚寅(1350)夏五月十三日飲醉時。

款识十三

輕陰護綠苔。清風翻紫籜。未參玉版師。先放揚州鶴。梅老戲作于慶餘之東閣住且喫茶處。作者印记:楳華盦、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

印记资料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宣統帝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御書房鑑藏寶
鑑藏寶璽 清仁宗 嘉慶御覽之寶

收藏著录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1051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39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七册,页329-336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