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作品简介
——宋苏轼尺牍,轴,苏轼,行书,本幅上段4.2x28.8厘米、本幅下段28.6x40.2厘米、诗塘11.7x29.7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1036-1101年),眉山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嘉祐进士,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博通经史,工诗文,善书画。 苏轼书,当时便负盛名。论书最服颜鲁公,盖亦其源流之所自也。惟大家取法,终不肯借他人躯壳,苏尝自评:「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此六字最能自道面目。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诏徙廉州,途中写此尺牍予挚友赵梦得。此作又名「渡海帖」,是典型苏轼风格,苍劲有力,沉著痛快,为其晚年之代表作。上有项元汴千字文第八0一「具」字编号。
元符三年五月苏轼由海南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其友赵梦得而留下此札,赵对落难海南的苏轼照顾颇多。相较早年姿媚的书风,此帖风格浑厚雄强,线条的质感也更为丰富。藏锋的浑圆起笔,配合劲利方折的用笔,加强了线条的厚度与力感。撇、捺、钩等较多侧锋的笔划,也都将力量贯穿至底,加强视觉上的强度。
繁体釋文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紙,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祕校閣下,六月十三日。手啟夢得祕校,軾□封。
简体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题跋
清高宗诗塘行书:见真率。印记: 三希堂、干、隆。
印记
鉴藏宝玺
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几暇鉴赏之玺、懋勤殿鉴定章、内府珍秘、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黄琳美之、琳印、神品(重一)、项元汴印(重一)、项子京家珍藏、子孙世昌、项墨林鉴赏章、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子孙永宝、墨林秘玩、天籁阁(半印。重一。)、墨林(半印)、子京所藏(半印)、项叔子章(半印)、父印(半印)、墨林山人、项墨林(半印)、退密(半印)、子京(半印)、子京(葫芦印)、子京之印、若水轩、张孝思(重一)、张孝思赏鉴印、张则之、苍岩、江上笪氏图书印、笪重光印、道名蟾光、江上、西江直指、子敏、章守印、赵度(鼎形)、赵度印章(重一)、民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