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33581×23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12.17 MB
下载格式: PNG / ZIP
作品名称:宋苏轼书前赤壁赋卷
作品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尺寸:本幅23.9x258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书前赤壁赋,卷,苏轼,行楷书,纸本,本幅23.9x2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其文学地位崇高,书法史中位于重要的宋四大家之列,绘画史上则开创文人画之先河,为北宋最重要的文人之一。 苏轼一生宦途起浮,神宗元丰二年(1079)秋冬因「乌台诗案」文字狱被贬黄州,为其人生与创作的重要转捩点,而〈前后赤壁赋〉正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此件苏轼亲笔之〈前赤壁赋〉,集文学与艺术创作于一,至为难得。赋中描绘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苏轼书法初学兰亭,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千古传诵的名作,有前、后两篇,都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背负诗文讥讽朝廷的罪名,贬官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政治上无情的打击,固然让他痛心,却无法迫他屈服就此搁笔。在与朋友游历赤壁之后,怀古感伤,于是提笔成文,抒发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完稿后一年,方为知己傅尧俞(字钦之)书写这篇前赤壁赋,为避免再次因诗文招惹罪名,他特别叮咛好友小心收藏,并且提到后赤壁赋必须留待来日再写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书法学习晋唐规范,能自出新意。这篇前赋写来浑厚稳健,结体略带横势,已见个人风格。在流传过程中,书段稍有缺损,起首三十六字乃是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后来补书。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卷前破损,缺三十六字,文徵明(1470--1559)补书(实为文彭代笔)。有宋贾似道藏印,明清递藏于文徵明、陆完及项元汴、梁清标。(注) 苏轼书法初学〈兰亭〉,中年学颜真卿(709--785)、杨凝式(873--954),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此卷行楷书,结字扁阔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1082年苏轼与友人两度泛舟游览赤壁(湖北黄冈县),后来作了前后两篇〈赤壁赋〉,记述所观所感,文字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名作。第二年为友人书此卷,是现今仅存的赤壁赋手迹。运笔沉稳,墨色清润,显得平和圆融,与诗文所表达旷达的人生观十分契合。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兼善诗文、绘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书家。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圖版前三十六字為文徵明所補)。舉酒屬客,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陵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贏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後赤壁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後信。軾白。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图版前三十六字为文徵明所补)。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陵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赢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项元汴本幅行书
右系文待诏补三十六字。
▲拖尾文徵明楷书书法与董其昌行书书法《题跋苏轼书前赤壁赋卷》
文徵明拖尾楷书
右东坡先生亲书赤壁赋,前缺三行,谨按苏沧浪补自序之例,辄亦完之。夫沧浪之书,不下素师,而有极愧糠秕之谦,征明于东坡无能为役,而亦点污其前,愧罪又当何如哉?嘉靖戊午至日,后学文徵明题,时年八十又九。印记: 文徵明印。
董其昌拖尾行书
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与参参知,所藏名迹虽多,知无能逾是矣。万历辛丑携至灵岩村观,因题,董其昌。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秋壑珍玩、秋壑、长、贾似道印(重三)、停云(重一)、文徵明印、衡山、悟言室印、文氏图书之印、文彭之印、寿承氏、墨林山人(重一)、项叔子(重一)、天籁阁(重一)、神(重五)、退密、子孙永保(重一)、项元汴印、桃里、墨林秘玩、项子京家珍藏(重一)、墨(重二)、项元汴(重一)、若水轩(重一。一半印)、子京(重一)、元、元汴、元汴、子京所藏、寄傲(一全。一半印)、平生真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墨林子、项子京印、项墨林鉴赏章、从吾所好、考古正今、墨林主人、神游心赏、檇李、子孙世昌、檇李项氏士家宝玩、子京父(重一)、虚朗斋、墨林(半印)、山人(半印)、真赏(半印)、苍岩子、蕉林居士、苍岩、河北棠村、冶溪渔隐、梁清标印、蕉林、观其大略、全卿珍赏、品(重五)、林(重二)、汴、项墨林印、宫保世家、子孙保之、全卿(二半印)。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899。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48-50。
苏轼行书《致梦得秘校尺牍》又名《渡海帖》
苏轼行楷书《前赤壁赋》全卷
苏轼没骨水墨画《雨竹图》轴
苏轼行楷书《书石钟山记》
苏轼行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
苏轼行书《黄州寒食帖》卷
苏轼行书《书南轩梦语》
苏轼《致主簿曹君尺牍》又名《职事帖》
苏轼尺牍《尊丈帖》《致杜道源尺牍(京酒帖)》
苏轼尺牍《宝月帖》《吃茶帖》
苏轼行书尺牍《令子帖》页
苏轼行书尺牘二帖《屏事帖》《久留帖》
苏轼行书《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牍》页
苏轼行书《书遗过子尺牍》页
苏轼草行书《致若虚总管尺牍》页
苏轼行书《自书后杞菊赋》卷
苏轼行楷书《自书渔父词》卷
苏轼行楷书《养生论》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