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古籍

周礼注疏(汉·郑玄)

周礼注疏(汉·郑玄)

郑玄 / / 汉代

经部礼类汉代四库全书

文件下载

古籍下载

文件大小:176.75 MB (共22册)打包下载

下载格式: PDF / ZIP

古籍名称:周礼注疏

古籍作者:郑玄

成书时间:汉代 / 清代编纂

经部·礼类古籍,汉代·郑玄《周礼注疏》PDF,本书共42卷,拆分为22册数字本PDF文件下载。

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2)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3)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4)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5)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6)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7)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8)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9)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0)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1)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2)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3)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4)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5)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6)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7)汉代·郑玄《周礼注疏》 (18)

目录

周礼正义序

序周礼废兴

周礼注疏原目

卷一

天官冢宰第一  (治官之属合六十三人/)

卷二

天官 (大宰之职/)

卷三

天官  (小宰之职/宫伯)  (宰夫之职/)  (宫正/)

卷四

天官  (膳夫/亨人)  (庖人/甸师)  (内饔/兽人)  (外饔/䱷人)

(鳖人/)  (腊人/)

卷五

天官  (医师/兽医)  (食医/酒正)  (疾医/酒人)  (痬医/浆人)

(凌人/)  (笾人/)

卷六

天官  (醢人/宫人)  (醯人/掌舍)  (盐人/幕人)  (幂人/掌次)

(大府/司会)  (玉府/)  (内府/)  (外府/)

卷七

天官  (司书/司裘)  (职内/掌皮)  (职岁/内宰)  (职币臣/内小)

(阍人/)  (寺人/)  (内竖/)  (九嫔/)

卷八

天官  (世妇功/典妇) (女御/典丝)  (女祝/典枲)  (女史服/内司)

(缝人/夏采)  (染人/)  (追师/)  (屦人/)

卷九

地官司徒第二  (教官之属合七十八人/)

卷十

地官  (大司徒之职/)

卷十一

地官  (小司徒之职/乡大夫之职) (乡师之职/)

卷十二

地官  (州长/比长)  (党正/封人)  (族师/鼓人)  (闾胥/舞师)

(牧人/)  (牛人/)  (充人/)

卷十三

地官  (载师/均人)  (闾师/)  (县师/)  (遗人/)

卷十四

地官  (师氏/调人)  (保氏/媒氏)  (司諌/司市)  (司救/)

卷十五

地官  (质人/司暴)  (廛人/司稽)  (胥师/胥)  (贾师/肆长)

(泉府/遂人)  (司门/遂师)  (司关夫/遂大) (掌节/县正)

(鄙师/)  (酂长/)  (里宰/)  (邻长/)

卷十六

地官  (旅师/草人)  (稍人/稻人)  (委人/土训)  (土均/诵训)

(山虞/迹人)  (林衡/卝人)  (川衡/角人)  (泽虞/羽人)

(掌葛/掌蜃)  (掌染草/囿人) (掌炭/场人)  (掌荼/廪人)

(舍人/舂人)  (仓人/饎人)  (司禄/槁人)  (司稼/)

卷十七

春官宗伯第三  (礼官之属合七十人/)

卷十八

春官  (大宗伯之职/)

卷十九

春官  (小宗伯之职/鬯人) (肆师之职/)  (郁人/)

卷二十

春官  (鸡人/典瑞)  (司尊彝/) (司几筵/) (天府/)

卷二十一

春官  (典命/世妇)  (司服/内宗)  (典祀/外宗)  (守祧/冢人)

(墓大夫/) (职丧/)

卷二十二

春官  (大司乐/)

卷二十三

春官  (乐师/小师)  (大胥/瞽矇)  (小胥/视瞭)  (大师/典同)

卷二十四

春官  (磬师/韎师)  (钟师/旄人)  (笙师/籥师)  (镈师/籥章)

(鞮鞻氏/卜师) (典庸器/龟人) (司干/菙氏)  (大卜/占人)

(簭人/)

卷二十五

春官  (占梦/)  (视祲/)  (大祝/)  (小祝/)

卷二十六

春官  (丧祝/男巫)  (甸祝/女巫)  (诅祝/大史)  (司巫/小史)

(冯相氏/) (保章氏/) (内史/)  (外史/)

卷二十七

春官  (御史/司常)  (巾车人/都宗) (典路人/家宗) (车仆/神士)

卷二十八

夏官司马第四  (政官之属合七十人/)

卷二十九

夏官  (大司马之职/)

卷三十

夏官  (小司马之职勋/行司马 司)  (军司马/马质) (舆司马/量人)

(小子/司险)  (羊人/掌疆)  (司爟/候人)  (掌固/环人)

(挈壶氏/罗氏) (射人/掌畜)  (服不氏/) (射鸟氏/)

卷三十一

夏官  (司士氏/旅贲) (诸子氏/节服) (司右氏/方相) (虎贲氏/大仆)

(小臣/)  (祭仆/)  (御仆/)  (隶仆/)

卷三十二

夏官  (弁师矢/司弓) (司甲/缮人)  (司兵/槁人)  (司戈盾/戎右)

(齐右/齐仆)  (道右/道仆)  (大驭/田仆)  (戎仆/驭夫)

卷三十三

夏官  (校人/廋人)  (趣马/圉师)  (巫马/圉人)  (牧师氏/职方)

(土方氏/形方氏) (怀方氏/山师) (合方氏/川师) (训方氏/原师)

(匡人/)  (掸人/)  (都司马/) (家司马/)

卷三十四

秋官司寇第五  (刑官之属合六十六人之职/大司寇之职 小司寇)

(士师之职/)

卷三十五

秋官  (乡士/讶士)  (遂士/朝士)  (县士/司氏)  (方士/司刑)

(司刺/司厉)  (司约/犬人)  (司盟/司圜)  (职金/掌囚)

(掌戮/闽隶)  (司隶/夷隶)  (罪隶/貉隶)  (蛮隶/)

卷三十六

秋官  (布宪/蜡氏)  (禁杀戮/雍氏) (禁暴氏/萍氏) (野庐氏/司寤氏)

(司烜氏/庶氏) (条狼氏/穴氏) (修闾氏/翨氏) (冥氏/柞氏)

(薙氏/蝈氏)  (硩蔟氏/壶涿氏) (剪氏/庭氏)  (赤犮氏/衔枚氏)

(伊耆氏/)

卷三十七

秋官  (大行人/) (小行人/)

卷三十八

秋官  (司仪/掌客)  (行夫/掌讶)  (环人/掌交)  (象胥/掌察)

(掌货贿/家士) (朝大夫/) (都则/)  (都士/)

卷三十九

冬官考工记第六 (三十工总叙舆轮人为轮/轮人为盖 人为车)

卷四十

冬官考工记  (辀人为辀矢/冶氏为杀) (筑氏为削/桃氏为剑)

(凫氏为钟/段氏)  (㮚氏为量/函氏为甲)

(鲍人之事/韦氏)  (韗人为皋陶/裘氏)

(画绘之事/筐人)  (钟氏染羽/㡛氏湅丝)

卷四十一

冬官考工记  (玉人之事/雕人)  (楖人为磬/磬氏)

(矢人为矢/旊人为簋)  (陶人为甗虡/梓人为笋)

(梓人为饮器/庐人为庐器) (梓人为侯/匠人建国)

(匠人营国/)

卷四十二

冬官考工记  (匠人为沟洫/车人为耒庛) (车人之事/车人为车)

(弓人为弓/)

(臣/)等谨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玄有《易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洺水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见《旧唐书·儒学传》。《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当行之书,然其中间必有末世增入者。」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周公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所追述,皆不足以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前三百馀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此亦如后世律令条格,率数十年而一修,修则必有所附益,特世近者可考,年远者无徵,其增删之迹遂靡所稽,统以为周公之旧耳。迨乎法制既更,简编犹存,好古者留为文献,故其书阅久而仍存。此又如《开元六典》《政和五礼》,在当代已不行用,而今日尚有传本,不足异也。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其赝,古文《尚书》是也。刘歆宗《左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十七篇皆在刘歆《七略》所载古文七十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鼎器具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歆果伪托周公为此书,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考工记》称郑之刀,又称秦无庐,郑封于宣王时,秦封于孝王时,其非周公之旧典已无疑义。《南齐书》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奇,得十馀简以示王僧简。僧简曰:「是科斗书。」则《考工记》为秦以前书亦灼然可知。虽不足以当《冬官》,然百工为九经之一,共工为九官之一,先王原以制器为大事,存之尚稍见古制。俞庭椿以下纷纷割裂五官,均无知妄作耳。郑注,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乃析为五十卷。新旧唐志并同,今本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元于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欧阳修集中有《请校正五经劄子》,欲删削其书,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曰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动称错简,则亦不必苛责于元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阐明郑学。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于礼,故能知郑贾之善云。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

周礼正义序

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奉敕撰

夫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寘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注云:「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斗机云,所谓人皇九头,兄弟九人,别长九州者也。」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钩》云:「伏羲作《易》,名官者也。」又案《论语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已前,虽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是以《春秋纬命历序》云:「有九头纪时,有臣无官位尊卑之别。」燧皇伏羲既有官,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氏有官明矣。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

案《左传·昭十七年》云:「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杜氏注云:「少皞金天氏,黄帝之子,已姓之祖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注云:「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瑞云,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注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也。」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注云:「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大皞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也。」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注云:「大皞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也。」我高祖少皞摰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故为鸟师而鸟名。」又云:「凤鸟氏,历正之类。」又以五鸟五鸠,九扈五雉,并为官长,亦皆有属官,但无文以言之。若然,则自上以来所云官者,皆是官长,故皆云师以目之。

又云:「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是以少皞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百官之号象其徵;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地,百官之号因其事,事即司徒司马之类是也。」若然,前少皞氏言祝鸠氏为司徒者,本名祝鸠,言司徒者,以后代官况之。自少皞以上,官数略如上说。颛顼及尧,官数虽无明说,可略而言之矣。

案《昭二十九年》魏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蔡墨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注云:「穷桑,帝少皞之号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故外传犁为高辛氏之火正。此皆颛顼时之官也。案《郑语》云:「重犁为高辛氏火正。」故《尧典》注:「高辛氏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以高辛与颛顼相继,无隔。故重犁事颛顼,又事高辛。若稷契与禹事尧,又事舜,是以《昭十七年》服注:「颛顼之下,云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高辛氏因之。」故传云:「遂济穷桑,穷桑,颛顼所居。」是度颛顼至高辛也。若然,高辛时之官,唯有重犁及春之木正之等,不见更有馀官也。

至于尧舜,官号稍改。《楚语》云:「尧复育重犁之后,重犁之后即羲和也。」是以《尧典》云:「乃命羲和。」注云:「高辛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尧育重犁之后,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亦纪于近,命以民事。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云:「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使分主四方。」注云:「仲叔亦羲和之子。」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字曰仲叔,则掌天地者其曰伯乎?是有六官。

案下驩兜曰:「共工。」注:「共工,水官也。」至下舜求百揆,禹让稷契暨咎繇,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榖。」注:「稷,弃也。初尧天官为稷。」又云:「帝曰契,百姓不亲,汝作司徒。」又云:「帝曰咎繇,汝作士。」此三官是尧时事。舜因禹让,述其前功。下文云:「舜命伯夷为秩宗,」舜时官也。以先后参之,唯无夏官之名。以馀官约之,夏傅云:「司马在前,」又后代况之,则羲叔为夏官,是司马也。故分命仲叔,注云:「官名盖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共工。」通稷与司徒,是六官之名见也。

郑玄分阴阳四时者,非谓时无四时官始分阴阳为四时,但分高辛时重犁之天地官使兼主四时耳。而云仲叔故云「掌天地者其曰伯乎?」若然,《尧典》云「伯禹作司空,四时官不数之者,」郑云:「初尧冬官为共工,舜举禹治水,尧知其有圣德,必成功,故改命司空,以官名宠异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职,为共工与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案《尧典》又云:「帝曰畴咨,若时登庸。」郑注:「尧末时,羲和之子皆死,庶绩多阙而官废。当此之时,驩兜共工更相荐举。」下又云:「帝曰,四岳汤汤洪水,有能俾乂。」郑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唯驩兜共工放齐□四人而已,其馀四人无文可知。

案《周官》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则四岳之外,更有百揆之官者,但尧初天官为稷。至尧试舜,天官之任谓之百揆。舜即真之后,命禹为之,即天官也。案《尚书传》云:「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注云:「舜格文祖之年,尧始以羲和为六卿,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驩兜共工求代,乃置八伯。元祀者,除尧丧舜即真之年。九州言八伯者,据畿外八州。郑云:「畿内不置伯,乡遂之吏主之。」案《明堂位》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郑注云:「有虞氏官盖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六十。不得如此记也。」《昏义》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郑云:「盖夏制依此差限,故不从记事。」但虞官六十,唐则未闻。尧舜道同,或皆六十,并属官言之,则皆有百。故成王《周官》云:「唐虞建官惟百也。」若然,自高阳已前,官名略言于上。至于帝喾官号,略依高阳,不可具悉。其唐虞之官,惟四岳百揆与六卿。又《尧典》有典乐纳言之职,至于馀官未闻其号。夏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数。殷官二百四十,虽未具显,案下曲礼云:「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郑皆云:「殷法。」至于属官之号,亦蔑云焉。案《昏义》云:「三公九卿,」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书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案《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但周监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

周礼正义序考证

周礼正义序 ○(臣绂/)按孔颖达作五经疏,皆曰正义,贾公彦作《周礼仪礼疏》,直云疏,不称正义。此序不云《周礼疏序》,而云正义者,疑后人所改,或唐人疏与正义可以通称。

燧皇伏羲既有官,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氏有官明矣。 ○ 氏一本作民......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