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图尺寸:38059×1775像素(72 DPI)
文件大小:140.49 MB
下载格式: .png
作品名称:清丁观鹏摹顾恺之洛神图
作品作者:丁观鹏
创作时间:清代 /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
原作尺寸:本幅28.1x587.5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卷虽说是摹本,与原卷比较,相同者是图随赋文的段落、人物神怪的造型与相关位置。然而,青绿山水画法,又用泥金勾勒,不但显示成熟的金碧山水画法,树木的造形与笔调,乃至于设色,已经是明代中期吴派画风。丁观鹏在当时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本卷中采取光影与透视法即是。
丁观鹏(活动于1726-1770),顺天(今北京)人。雍正四年(1726)任职画院,工人物,擅道释像,山水界画工整细致,曾从郎世宁学画,深受西法影响,乾隆六年(1741)擢升为「一等画画人」。《清史稿》云:「画院盛于康、干两朝,以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丁观鹏为最。」乾隆帝评丁观鹏「善临摹,兼工设色」。〈摹顾恺之洛神图〉卷,即丁观鹏临摹内府所藏古画的代表性佳作。 〈洛神图〉是以曹植(192-232)著名的爱情诗篇〈洛神赋〉为题材所创作的绘画作品。赋文内容描写黄初三年(222),曹植觐见魏文帝后,自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经洛水之时,邂逅洛水女神宓妃并与之相恋,互倾爱慕之情,惟人神道殊、终致别离。本幅依情节发展擘画场景如下:休憩、惊艳、嬉戏(采芝、桂旗)、众灵(戏流、翔渚、湘妃、游女)、徬徨、备驾(屏翳、川后、冯夷、女娲)、离去、怅归(泛舟、夜坐、东归);经比对叙事结构与景物关系,丁观鹏奉敕临摹的稿本应是北京故宫所藏〈传顾恺之洛神图〉卷。丁观鹏此卷虽是摹本,然山水造型已自朴拙稚趣的古典画样,转为成熟的金碧山水,且景物间的比例关系已趋精确;援以西洋明暗设色法与定点透视法,表现脸部五官、马匹体态与空间层次,营造合乎视觉经验的画面。 历代以〈洛神赋〉为文本的画作不计其数,清宫画院初试西法,以鲜明的时代性格,赋予摹本新意,乾隆御题赞:「见说后生畏,谁云前艺空。」以古典图式与传统母题,融合西方画技,正是清宫「摹古创新」的最佳范例。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四月。臣丁觀鵬奉勑恭摹。
臣觀鵬、恭畫。
清高宗引首行楷书
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捥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悵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以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脩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爲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以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偟。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擢輕軀以鸐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兮。步衡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慕遠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眾靈雜遝。命疇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姚兮。攜漢濱之遊女。歎㚿媧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倚靡兮。翳脩袖以延佇。體迅飛。偶得宋牋。喜其堅緻宜墨。因臨子敬洛神十三行。甲戌(一七五四年)孟夏御筆。印記:乾、隆、幾暇臨池。
清高宗本幅行書
見說後生畏。誰云前藝空。神傳期阿堵。目送易歸鴻。詎在依形肖。堪稱積健雄。緬懷八斗韻。三百有遺風。命丁觀鵬仿顧愷之洛神圖成。即用題顧卷原韻題之。丙子(一七五六年)初冬御筆。印記: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八徵耄念之寶 |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古希天子 |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宜子孫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信天主人 |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宸翰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淳化軒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淳化軒圖書珍秘寶 |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鑑賞 |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壽 |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寶笈三編 |
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第七册,页3461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50
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一册,页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