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作网 > 国画高清图片下载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卷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卷

赵佶 / 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佶宋代瘦金书行楷楷书书画合璧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28288×50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347.93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作品名称:宋徽宗祥龙石图

作品作者:赵佶(宋徽宗)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尺寸: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

作品材质:绢本

收藏位置: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局部 (1)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局部 (2)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祥龙石图》局部 (3)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祥龙石图》局部 (4)
——

作品简介

——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绢本设色,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背景:崇宁四年(1105)十一月,徽宗命朱勔在苏、杭设置应奉局,专门搜求奇花异石,称为“花石纲”,每年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荟萃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延福宫,景龙江等宫殿苑固之中,供皇帝和贵族们游玩。图中所画的石头,就是从苏杭运来放在御苑的太湖石。该画是宋徽宗对物写生后的创作。《祥龙石图》原为册页,后裱为手卷,系徽宗真迹,因石上有徽宗楷书“祥龙”二字,故得名。

  宋徽宗《祥龙石图》图绘一块造型奇特、玲珑剔透、宛如祥龙的湖石,画法承袭五代花鸟画家黄筌“黄家富贵”的风范,取龙凤呈祥之寓意,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呈皇家园林富丽典雅之气息,与“瘦金书”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画太湖秀石一铺,玲珑剔透。石顶上有一泓池水,水浅岩秀,养植异卉。石上赵佶亲书“祥龙”二字。

  图左有画家关于祥龙石的祥龙石小序:

  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溺,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

  以及一首七律赞美诗:

  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

  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

  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

  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

  末款署“御制御画并书”、 “天下一人”押字。清陈仁涛、吴荣光题记。

  鉴藏印有:“宣和殿宝”朱文、“天历之宝”朱文、“晋国奎章”朱文、“晋府书画之印”朱文、“辽西郡图书印”朱文、“笃”、“寿”联珠朱文印、“恭亲王宝”朱文、“玩物而不丧志”朱文、“仁涛奇缘”朱文、“第一稀有”朱文、“金匮宝藏”朱文、“陈氏仁涛”朱文、“叶恭绰”朱文、“恭绰长寿”白文、“仁涛铭心绝品”朱文。

题跋

陈仁涛跋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卷》:
陈仁涛行楷书书法《跋祥龙石图卷》
世称徽宗善花鸟,然不及徐熙、黄笙之神妙。唯画石入神品,古今无夀书,创瘦金体挺劲秀发,不在宋四大家下。此卷(祥龙石图)诗书画兼备,堪称三绝,真稀世宝也。辛卯十二月陈仁涛书。

赏析

  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是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

  此图笔法工细,色彩鲜艳,略近黄筌一派的画法。虽然是简单的一块石头,也画得色彩夺人,一笔不苟。全画仅画一块太湖石,画家以细劲的线条勾描出富有变化的轮廓,又以水墨层层渲染,表现其玲珑剔透的体态,亦施以精密之勾染填色。石身上的凹痕,也一一画出。

  统观全局的艺术造诣,画中的石眼虽繁复细密,但全石的结构极为明朗,因湖水千百年的冲刷,石身上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坑眼和孔洞。画家用淡墨层层渲染出湖石的洞眼,大小、深浅相叠,极富变化,洞孔的深处因避光而用浓墨,显现出祥龙石的厚度,立体感十分鲜明,在这块被喻为“祥龙”的花石上,寄托了赵佶祈求皇运呈祥的愿望。石上还长有几株异草。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均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在他看来,竭尽全力图绘祥瑞,是祷祝国运、提振士气的最佳手段。

  画家画一块立状太湖石,宛如一条蛟龙在上下翻滚,它的形貌占据了奇石必须具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极富观赏性。画卷上景物不多,但造型奇特雅致,表现细腻入微。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祥龙石图》在艺术处理上有独到之处。作画最喜丰富复杂,越简单就越难做文章。一方湖石,即使千奇百巧,终不比花鸟虫鱼之能吸引人,没有一定的欣赏口味可以对它惘然不知所措。画家却别出心裁,将黑黝黝的大石置于画面正中,却以湖石的形状怪异作刻意的描绘,而将丰富的异卉奇花反置于上端,以虚衬实,以艳衬拙,收到了突兀奇怪、出人意料的效果。画一方石头能画出如此名堂,不得不令人赞叹手段之高强与构思之独到。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