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卷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卷

赵佶 / 上海博物馆

全图预览 PREVIEW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1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2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3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4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5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6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7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8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09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_10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1)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2)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3)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4)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5)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6)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6)
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高清大图局部 (7)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29265×38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36.99 MB

下载格式: PNG /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宋徽宗柳鸦芦雁图

作品作者:赵佶(宋徽宗)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尺寸: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淡设色

收藏位置:上海博物馆

  北宋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纸本淡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柳鸦芦雁图》共分为二段,前段画柳鸦,后段画芦雁。鸦的头顶和腹部施以白粉,鸦身敷浓墨,黝黑如漆。柳树的斑驳老干,富有质感。柳鸦的墨彩很酣,笔势很壮,显示出赵佶用墨的特色。后段四只芦雁在芦草蓼花边栖息,以浅赭设色,增强了秋天萧疏的气氛。

背景:宋徽宗晚年,金兵入侵,身处家国危难之秋,而此画蕴藉的内涵,正是这一历史的“实录”,为徽宗所处境遇、哀寂情绪的直接反映。宋人画花鸟,本身就有蕴藉寄托深厚的一面。而且宋代诗画又都深受杜甫诗的影响,如李公麟“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面”,徽宗画也是如此。《柳鸦芦雁图》正是借杜诗《哀王孙》之比兴主题而形之笔端,透入画幅深处而创作出来的。

  画卷的右半部分,高大的柳树枝上停着三只鸟鸦,其中两只背靠偎依,静观自得,另有一只向下俯视而鸣,似在呼唤躲藏于树根部的一只乌鸦。

  画卷的左半部分,一道清澈的水滩上,芦竹高耸,蓼花低垂,两雁傍水而饮,一雁趋前,作欲饮之状,另有一雁,好像已经饮完水,正啮咬湖中的摹花茎,姿态各不一致,形象生动有趣。

  《芦雁图》上的押签“天下一人”为后人勾填。右上角所钤“紫宸殿御书宝”及“御书”葫芦印亦是后人加钤。拖尾纸上邓易从、范逾题跋系后人伪作。此图可能当时不止两段,被人分割后加上伪押、伪印、伪跋亦未可知。

画作赏析

  《柳鸦芦雁图》共分二段,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白头鸦。柳树枝干用粗笔浓墨作短条皴写,笔势很壮,显得浑朴拙厚,凹凸节宽之状自然天成。柳条直线下垂,流利畅达,运笔圆润健韧而富弹性,墨色前后层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静观自得,或喃喃相语,使寂静的大地充满了生机。鸟身用浓墨,黝黑如漆。鸟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线,鸟的嘴舌用淡红色点染,头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围略用淡墨烘染,把白头鸦衬托得分外突出,显得神采奕奕。全图笔墨醇和安谧,脱去凡格,深得熙落墨之意韵。

  此图中柳鸦芦雁采用没骨画法,竹以双钩法绘出,设色浅淡,构图洗练。粗壮的柳根、细嫩的枝条、姿貌丰腴的栖鸦、芦雁画得都很精细工整。栖鸦双双憩息嬉戏,芦雁饮水啄食,形态自在安详。点睛用生漆,更显得神采奕奕。此图在黑白对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整个画面恬静雅致、神静气闲。

  此图从技法看,属于五代徐熙一路:落墨为格,杂采傅之,故其气格前就,态度弥茂,与造化之功不甚远。赵佶笔墨醇和安谧,既与“黄家富贵”相区别,而又不落于粗野,得笔墨三昧,尽自然之妙。

历史传承

  此图曾经北宋内府收藏,卷上钤有“宣和中秘”印,后御赐给北宋大臣邓洵武。明初入内府,卷上有“纪察司印”半印。清初经孙承泽、梁清标收藏,乾隆时归清内府收藏,钤有收藏印记。

  新中国建立初期,《柳鸦芦雁图》曾经出现在北京书画市场上,但没有引起北京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上海博物馆的鉴定专家谢稚柳在看过这件作品之后,经过反复研究最后认定此图确是“风流天子”宋徽宗不可多见的亲笔真迹,冒险将其买下,于是,这张《柳鸦芦雁图》便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国宝之一。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