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全卷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全卷

赵佶 /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1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2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3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4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5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6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7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8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09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0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1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2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3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4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5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6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7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8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_19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1)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2)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3)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4)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5)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6)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局部 (7)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65000×3753像素(600 DPI)

文件大小:1.16 GB

下载格式: JPG / ZIP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

作品作者:赵佶(宋徽宗)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尺寸: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原作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位置: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雪江归棹图》描绘的是冬日雪景山水画。全图不着色,仅以细碎之笔勾勒、点皴山石,淡墨渲染江天,衬映出皑皑雪峰。

背景:宋徽宗在作品里的隐喻特别是政治隐喻住往是自我内心的表露,如果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及画家的心态,也许能破解其意。徽宗题写的图名“雪江归棹”是否取天下“归赵”之谐音,尚待考页证,可以确信的是,在他绘制该卷之时,的确有大片国土“归赵”: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年),辽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徽宗利用这个时机在西北、西南扩充了疆域、巩固了边远地区的地方政权,在短短的6年里连续恢复和设置了10个州。如崇宁二年(1103年),攻西番地,复设湟州;次年,又收服鄯、廓二州州;崇宁四年(1105年),复设银州;大观元年(1107年),以黎人地置庭、孚二州,侵夺了南丹、溪峒,置观州,在涪州夷地置恭、承二州;大观三年(1109年),在泸州州夷所纳地置纯、滋二州,出现了北宋后期极少有的国土扩充的现象。

赏析

  该图画北方雪景江山之景,布景开阔平远,近实远虚,主体山势十分鲜明、突出,中、远景的群山层层推远,映带自如。画中的点景人物表现了渔夫、船家的江上生活,如归棹、泊舟、捕鱼、背纤等,村舍、桥梁和栈道散落于山脚,行旅、仆童和樵夫等穿校其间,远处宫观隐现,雪色迷茫,寒气袭人。

  宋徽宗很少画山水,其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颇为相近,可知出自宣和殿的山水画与王诜的艺术联系,属李成雪景寒林一路的余绪。

  行笔尖劲峭拔、细碎,树木造型却颜有姿态,寺观的用笔尖峭爽利,流露出作者长于画枝条和界画,这来自于作者的花鸟画和界画的艺术功力。从用笔来看,时时处处流露出瘦金书硬尖利的笔画特性和在转折处喜用偏锋、侧锋的运笔习惯,与徽宗的书法笔性相近,这种笔性必定会十分自然转换山水画用笔。

  清代画家吴升《大观录》:“格制颇与晋卿《渔村小雪》相似,但气韵风度凝重苍古,直闯王右丞堂奥。”

传承

  《雪江归棹图》至清代以来流传有绪,曾经梁清标、张应甲递藏,最后经乾隆帝、嘉庆帝、宣统帝御藏,《东图玄览》、《石果宝笈·续编》、《清河书画舫》、《玩瑚网》、《大观录》等著录。后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散落民间,转入张伯驹先生之手。1962年,张伯驹先生将该图捐献国家,《雪江归棹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题跋

  蔡京在《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拖尾的行书书法题跋。此跋文可谓辞藻华丽,溢美之词层出不穷...【蔡京行书题跋雪江归棹图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