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

苏轼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1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2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3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4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5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6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7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8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09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10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11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12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卷_1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1)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2)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3)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4)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5)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6)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局部 (7)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28020×2500像素(72 DPI)

文件大小:104.27 MB

下载格式: .png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宋苏轼中山松醪赋

作品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尺寸:本幅25.9x192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苏轼中山松醪赋,卷,行书,本幅25.9x192厘米、隔水12.8厘米、拖尾25.9x102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繁体釋文

始予宵濟於衡漳,軍涉而夜號。燧松明以記淺,散星宿於亭皋。鬱風中之香霧,若訴予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於鴻毛。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解而流膏。嘻構廈其已遠,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於桑榆,製中山之松醪。取通明於盤錯,出肪澤於烹熬。與黍麥而皆熟,沸春聲之嘈嘈。味甘餘之小苦,歎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酌以癭藤之紋樽,薦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顛倒白綸巾,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可及,歸餔啜其醨糟。漱松風於齒牙,猶足以賦遠游而續離騷也。東坡書。

简体释文

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𫗦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东坡书。

题跋

赵孟頫:观东坡书法,高出千古,而笔势雄秀,骨肉停匀,真得书家三昧者。非鄙俗所能拟议,此卷精妙尤入神品,信是人间至宝也。至大二年九月六日孟頫跋。印记: 赵氏孟頫。

柯九思:坡公性不善饮,而辄喜人饮,此松醪赋之所繇作也。予昔于句曲外史斋头见之,叹其笔力雄恣,想见当日兴酣落纸之妙,欲署数语。迫以他事不果,今为清閟阁中物,再展玩间,益觉神采焕发。奔放中饶有古劲之致,且云林主人亦复有坡公之癖,宜其珍之如拱璧也。丹丘柯九思识。印记: 柯九思

文徵明:苏文忠笔力雄健,而多自然之致,故为宋四家之冠。余学书数十年,遍临往迹,少得其槩,独至髯翁遗翰,则把笔逡巡,殊难仿佛。秋日偶游华亭,过董庶常家,出此见赏。诚其生平得意之笔,三复咨嗟,徒切望洋之叹,然终不敢效颦,太史朝夕揣摩,宜其书法有凌云之气也。长洲文徵明志。印记: 文徵明印。

董其昌:眉山声价已重当时,何况千载而后,此书之妙非在笔墨间也,予初一见。久为阁笔,其昌。印记: 董其昌、玄宰。

印记

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

作者印记:子瞻、东坡居士。

——

相关作品

——

集古作网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集古作网 www.JiGuZuo.COM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